“茅盾文学奖”被质疑是“主席文学奖”,“华表奖”被调侃为电影人的联欢表彰大会……去年,中国的文化类奖项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公众信任危机。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名为“中国文化类奖项为什么缺少影响力”的千人在线调查显示,37.6%的受访者对我国当前的各种文化类奖项表示“关注”,32.8%的人“不关注”。
调查中,81.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当下鲜有具备公信力的文化类奖项,其中22.3%的人认为非常少。仅3.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多,13.4%的人觉得比较多。受访者中,80后占40.1%,70后占40.2%。
哪些文化类奖项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茅盾文学奖’曾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后长篇小说的创作走向繁荣;‘金鸡奖’和‘百花奖’曾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积极参与……”说起我国一些知名文化类奖项的“光荣历史”,社会学者艾君如数家珍。
艾君告诉记者,因为这些奖项有质量、有特色,他过去非常关注。可是这几年,他对一些奖项再也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遗忘了。“当前在一些奖项的评选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参差不齐的奖项泛滥,几乎每月、每星期都有奖项揭晓,公众自然对它们失去兴趣。”
因为爱好文学,河南开封的范先生年轻时,还向国内某知名文学类奖项提交过几篇参赛作品。但当记者询问他现在怎么评价该奖项时,他感叹:“有后台、有钱的人更容易拿奖的丑闻被屡次曝光,这个奖项早已不纯洁了。”
他说,现在一些电影、电视类奖项的公信力下降得非常厉害,身边许多人都感觉质量高的作品往往评不上奖,评得上奖的作品质量却一般。“而且现在许多得奖的作品都存在与现实社会脱节的问题,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再关注了。”
我国当前的各种文化类奖项中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奖项依次是茅盾文学奖(56.2%)、金鸡奖(55.6%)和鲁迅文学奖(51.6%)。其他还有百花奖(49.4%)、华表奖(35.5%)、飞天奖(30.5%)、梅花奖(15.2%)。
当下文化类奖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尽管有些文化奖项仍给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人们对其认可程度却不高,表示“非常认可”与“比较认可”的受访者分别占3.0%和19.8%。仅17.1%的人认为我国当下有公信力的文化类奖项较多。
当下文化类奖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调查中,受访者选出的首要问题是“评奖过程公开性不够”(67.5%),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频现‘双黄蛋’,评奖变成发福利”(67.3%),排在第三位的问题是“大众参与程度不够”(66.6%)。
受访者反映的其他问题还有“奖项过多、过滥”(62.8%)、“花钱买奖的问题时有发生”(57.5%)、“评奖程序不公正,经常有‘内部人’获奖”(57.0%)、“评奖标准模糊,部分奖项缺气质”(50.4%)、“各类奖项缺乏自己的特色”(41.9%)。
“我们的文化类奖项太多、太杂甚至太滥!”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李鸣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以文学艺术领域的评奖为例,现在至少可以分为政府奖、协会奖、以名人命名的奖、以企业家命名的奖四大类,加起来有几十个,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且这些奖项大多各自为政,缺乏含金量。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王涛认为,当前一些文化类奖项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气质,没有自己的标准。“评奖本来就是要分出高下,可现在一些影视类颁奖染上了下‘双黄蛋’的毛病。这样是谁都不得罪,但还叫评奖吗?”
李鸣生指出,评奖不是为了论功行赏,而是为了从众多作品中挑选好的作品,引导人们去阅读欣赏,进而鼓励文学创作,促进文化发展。如果评奖不公,好的作品没评上,不仅会破坏公众的胃口,也会丧失评奖的公信力。
艾君担心,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与巨大公信力的文化类奖项,“榜样”的示范作用会很难被发挥出来,文化创作者的动力也会受到抑制,文化事业发展的源泉难以充分涌流,精品佳作也难以大量涌现。
59.0%的人认为评奖应更注重作品本身,屏蔽金钱权力的影响
由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类奖项缺乏公信力与影响力,一些人认为,我们应以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等有世界影响力的奖项为努力目标。
李鸣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等奖项的评奖程序、机制和标准相对完善,我们应该承认和学习。不过,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应该坚持的还得坚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主张,我们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成世界文学的奖项,看成西方文学奖就可以释然了。因为它毕竟是西方人办的一个奖,18个评审委员里只有一个懂中文。我们不一定要去拼命得这个奖。可惜大陆办的奖,像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不是很能够成为所有华人地区的奖项。我们人口这么多,现在经济又这么强,如果办得更包容、更注重艺术本身的话,说不定可以办一个与诺贝尔文学奖分庭抗礼的大奖。
调查中,82.8%的受访者期待中国打造自己具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大奖。
至于如何打造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文化大奖,80.2%的受访者建议应公开、透明;77.0%的人建议评奖程序公正;76.3%的人认为应扩大公众参与,倾听公众意见;59.0%的人主张应更注重作品本身,屏蔽金钱、权力的影响;52.9%的人认为评奖要够专业;46.2%的人建议奖项应有包容性。
李鸣生建议,想把大奖评得名副其实,获得好的口碑,应砍掉现有的一些奖项,树立几个“少而精”但真正有代表性的奖项。此外,还要重新制定评奖程序,注重评委的选择,不能滥竽充数,更不能允许以权(钱)谋位。他还希望增设“中国网络文学奖”,因为中国网络文学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目前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奖项几乎是空白。
“如果真有文化抱负,还会在乎国外的文化类奖项吗?”社会学家黄纪苏认为,想要打造我们自己有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文化类奖项,我们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不是说有了钱,文化自信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文化自信心的完全恢复必然伴随着中国五千年深厚文化的大规模盘活,即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重生再造。中国未来应该走向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