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与叙利亚和伊朗关系的急剧恶化,美国正收紧对这两个中东国家的制裁。但在亚太地区,美国与缅甸关系却不断趋暖。
美国国务院6日宣布一项对国际金融机构禁止与缅甸合作的豁免令,从而放松了美国长达20多年的对缅甸制裁。
“以行动换行动” “鼓励缅甸改革”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6日签署一项豁免令,不再反对美国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赴缅甸进行“评估工作”,或对缅甸提供有限的技术援助。
有分析指出,这一措施为缅甸未来获得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援助铺平了道路。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声明,美国的这一举措,是“鼓励缅甸的改革进程”。
6日当天,缅甸选举委员会正式批准前政治犯、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主席昂山素季参加4月举行的议会补缺选举。
这是近几个月来美国对缅甸“以行动换行动”的步骤之一。
去年11月31日,希拉里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访问”。这次为期3天的访问,是50多年来美国国务卿对缅甸进行的首次正式访问。以此为标志,美缅“冰冻的关系”开始融解。
缅甸上月13日宣布大赦,释放651名在押人员,其中至少有200名政治犯。当天,美国表示将提升与缅甸的外交关系,希拉里宣布两国将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美方不久将“确定大使人选”。
美国目前虽与缅甸有外交关系,但驻缅外交使团的最高官员仅是一名代办。
两国接触加速 西方多国跟进
今年1月初,美缅建立了“二轨接触”并展开第一次会谈,由美缅双方的半官方研究所牵头。
参加“二轨接触”的美国代表团主要成员之一、美国前驻缅甸大使普里希拉·克拉普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她对记者透露,美国“亚洲协会”、“和平研究所”(由美国国会资助)等研究机构参加了此次“二轨接触”。缅方的对等机构是“缅甸发展研究所”。该研究所下属3个研究中心的主任,分别是缅甸总统吴登盛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顾问。高规格的“二轨接触”显示出美缅对进一步沟通和了解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美缅官方的接触也在逐渐加强。
除了美国“缅甸问题特使”米德伟访缅外,美国负责国际安全和不扩散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马斯·康特里曼不久前也访问了缅甸。上月,包括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在内的5名美国国会议员陆续访缅,以期掌握缅甸改革的一手信息。此前,这些议员是美国对缅制裁的坚定支持者。
普里希拉说,随着美缅之间官方、半官方接触的不断深化,两国可以逐渐建立互信,为最终解除对缅甸的制裁创造条件,“尽管解除制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受美缅关系缓和的影响,西方其他国家也开始积极与缅甸进行接触。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德国联邦议会代表团、日本经济产业相枝野幸男等也先后访问了缅甸。
美方强调缅方改革不走回头路
自去年3月民选的吴登盛政府就任后,缅甸突然间在政治改革进程上加速。
吴登盛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内部矛盾,并通过分批释放政治犯而逐步放宽对反对党参与政治的限制,包括对全国民主联盟及其领导人昂山素季参与竞选的限制。
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缅甸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出现重大进展。许多西方人曾有疑问:这是真的吗?
长期从事研究美缅关系并主张美缅接触的普里希拉,通过近期多次的访缅考察,认为吴登盛的改革是“真实的”。
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主任沃尔特也认为,这种真实性毋庸置疑。
他们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长达20多年的经济封锁和制裁,重创了缅甸经济,使缅甸与东盟邻国的差距越拉越大。他们认定,包括吴登盛在内的缅甸一些高层官员认为,尽快努力促进解禁西方对缅制裁,并改革和发展经济,已成为缅甸的当务之急。而若不进行政治改革,这一切都进行不下去。
但普里希拉和沃尔特都认为,这种改革并非“不可逆转的”,缅甸军方仍然可以“以安全原因”颠覆这些改革成果。
普里希拉认为,缅甸政改(尤其是政改“机制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缅甸的法制仍远不健全,“公民社会”仍有待建立。
正因如此,她认为,美国期望通过不断深入的“接触政策”,确保缅甸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不走回头路”。
是否真正解禁 美方还在观望
普里希拉和沃尔特都表示,尽管美国正在逐渐放宽对缅甸的制裁,但真正要解除对缅制裁尚需时日。
首先,美国需要通过观察缅甸较长时间的政改措施,包括考察4月缅甸议会的补选是否公平透明,来确定缅甸民主改革是否已经“不可逆转”。
其次,美国全面解除对缅经贸制裁,需要国会修改法案。但目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国会两院互相拆台且势均力敌,许多法案都面临着“政治难题”。就算两党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修改制裁法案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不过,普里希拉认为,一些由美国行政部门就可以决定的事情会“更快实施”,比如放宽对缅方官员访美的鉴证限制,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帮助缅甸建立金融秩序等。
第三,美国还担心缅甸与朝鲜的合作问题。沃尔特认为,美国对缅朝“可能的核合作”表示担忧,希望缅方切断与对朝军事合作。
在这一问题上,普里希拉则认为,缅朝可能存在导弹技术和部件的合作,但两国核合作“基本可以确定并不存在”。
“美缅接近并不意味着中缅疏远。”
美缅改善关系,许多人认为有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考虑。但普里希拉不这么认为。
她说,现在已经不是冷战年代,国际关系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美缅接近并不必然意味着中缅疏远。”
她认为,缅甸民间反对中缅间的一些项目,并非缅甸人“反华”,而是反对这些项目的利益“被腐败官员瓜分”、地方民生没有因此得到明显改善。中方在与缅甸的未来合作中必然会考虑这些因素。
她还表示,在缅甸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西方提供不出多少参考经验。但中国这些年经历过这一过程,有许多独一无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缅甸参考。在促使缅甸繁荣和稳定方面,中美之间有共同的利益。
本报华盛顿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