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挺进林海雪原

——沈阳军区某机步旅冬季寒区大练兵目击

特约记者 杜善国 通讯员 崔永昌 李祥辉 林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10日   10 版)

    滑雪是寒区部队官兵的基本功。 

    杨再新摄

    由于地域、气候特点,大抓冬季训练是沈阳军区部队特有的训练方式。有关试验数据表明,当温度降到零下20至30摄氏度时,部队整体作战效能将下降40%至60%。面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如何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是摆在寒区部队面前一个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驻守于北纬47O以北的沈阳军区某机步旅,是沈阳军区乃至全军纬度最高的作战部队。近日,素有“北疆劲旅”之称的这支部队正驰骋在林海雪原间,积极探索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冬季寒区作战新规律。

    现场见闻一:

    “雪山飞狐”穿林海破敌阵

    拂晓时分,雪花狂舞,哈气成霜。沈阳军区某机步旅官兵正向林海雪原深处开进。“3号高地西北侧发现‘敌’情,命你部于两小时内机动至××作战地域,准备接‘敌’。”行军途中,该旅突然接到上级命令。

    ×高地路途甚远,眼下积雪没膝,寸步难行,短短两个小时,他们能按时到位吗?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只见成组的官兵踏着滑雪板,双手紧握雪杖,时而用力猛挥,时而弯腰夹于腋下……短短几分钟工夫,官兵们就消失在茫茫风雪中。远远望去,他们灵巧的犹如一群“雪山飞狐”。

    “滑雪是寒区部队打仗的一项基本功,坚持开展滑雪训练很有必要。”旅长付先学说。

    付旅长介绍,由于地处寒区,该旅驻地每年冰雪期都长达数月。为了提高官兵冬季雪原机动能力,该旅把滑雪作为冬训重点,因地制宜组织官兵广泛开展滑雪训练。如今,全旅80%的官兵都已掌握滑雪技能,部队雪野机动能力明显提升。

    大部队正在行进中,车队突遇冰雪路,路面被冻得像铁板一样坚硬,汽车行驶在上面,时不时有一种“飘移”的感觉。

    “车队加装防滑链,人员全部下车,单车开始通行。”指挥员、旅参谋长杨玉平一声令下,车辆沿着临时开辟的简易通路,依次小心翼翼驶上冰面。车辙下冰层裂纹的声音揪着官兵的心。随着最后一台车顺利通过,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拦路虎”刚过,又遇“敌”侦察。“20分钟后‘敌’侦察卫星过顶,车辆全速前进至前方隧道。”受领命令后,驾驶员开始提速,速度表指向70公里每小时。

    “部队身处寒区,就要探索严寒条件下的作战经验,解决冬季打仗可能遇到的各种机动难题。”随行的政委徐朝春说,冰雪路对于车辆机动来说危险性很大。但对于驻守寒区的部队来说,冰雪路机动是必训课目。

    驾驶员、士官刘涛说:“我们都有100摩托小时冰雪路驾驶经验,这种路况已经驾轻就熟。”

    战车疾驰,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部队准时顺利到达预定位置,并迅速投入战斗,一举将“敌”歼灭。

    现场见闻二:

    “雪野奇兵”星夜“降龙伏虎”

    午夜时分,室外气温降至零下30摄氏度,刚刚远程机动至某地的沈阳军区某机步旅官兵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场悄无声息的电子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欺骗与反欺骗的战斗又激烈展开:

    蓝方利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实时下发一道道作战命令,10余个电磁干扰分队和作战集群旋即一同向红方发起进攻,红方指挥中枢瞬间遭受重创,各级指挥员一时变成“聋子”和“哑巴”。

    蓝方出手招招凌厉,红方被迫节节败退。面对步步紧逼的蓝方,红方指挥方舱里空气沉闷。凝视着红蓝交错的立体电子地图,只见指示灯在闪烁,兵力配置参数在跳跃。突然,旅长付先学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他命令道:“飞狐!我是雪豹!目标:1号地域,坐标(××,××),迅即出击!”

    命令发出,一队侦察兵一袭白衣、全副武装,很快便消失在林海雪原之中。

    滑行、奔袭、潜伏、出击……“飞狐”们顺利躲过蓝军空中侦察、声响感应、红外扫描。蓝方指挥所警戒防卫人员还没反应过来,便一个个被悄然“击毙”。

    只见红方侦察特战队队长、士官李腾,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某新型数据终端,录入蓝方核心兵力兵器配置点坐标,点击“发送”键,相关信息迅即传回红方信息数据中心。

    李腾带领队员们消失在茫茫风雪中。数分钟后,传来红方远程火炮首群覆盖蓝方核心指挥目标的消息。

    一时间,蓝方各作战集群失去了指挥,仓皇向雪原纵深溃退。红方扭转战局,重新掌控战场态势,乘胜追击,给蓝方以致命打击。

    这次红方能扭转战局,既得益于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指挥和传输装备,更得益于巧妙运用了“雪野奇兵” ——侦察特战队,深入“敌”后传回了核心坐标。

    “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谁能综合运用战场各要素,缩短从侦察到打击的行动周期,谁就能掌握胜算。”旅政委徐朝春说。

    现场见闻三:

    创新科技织就信息化“防寒服”

    沈阳军区某机步旅冬训展开第4天,昼夜平均气温降至零下32摄氏度,莽莽雪原变成天然大冰柜。该旅数十种信息化装备全部拉到野外,面对如此寒冷的气候,能否顺利实施指挥控制?

    “去看看就明白了!”旅政治部李华主任指着不远处的蘑菇状雪包说。

    走近雪包,穿过伪装,进入设置在半地下的指挥所。环顾四周,远程视频会议、指挥控制、文电传输和卫星定位等多套作战系统正在有序运行。每台装备都穿了一件黑色外套,数据线也变粗了不少。

    “在高寒条件下,这些精密仪器容易失灵。这次,我们研制成功了太阳能保温装置,既可以散发热量保温还能储存电能应急,确保整个指挥控制系统实施不间断作业。”旅长付先学一脸自信地说。

    付旅长介绍,围绕分队战斗行动、指挥控制手段、后装综合保障等方面,全旅采集量化了50组11052条36319个数据,掌握了不同温度对武器装备的影响程度。

    依据这些数据,他们集智攻关利用温度传感器技术,制作成卫星天线保护套、便携式电脑加热罩、各类电台加热箱等,使信息化指挥中枢不会被冻僵;研究探索了体外幕风加热法、高能强制启动法、油路电阻预热法等车辆启动措施。有了这些,即使在最寒冷的条件下,各类精密的信息化装备也可以正常启动。

    一阵炮火打击后,电台里传来前方阵地“首发命中”的捷报。作训科长孙宇说,他们革新成功“光学仪器保温套”、“火炮低温护具”等保温装置,并多次在零下20摄氏度低温环境中完成主战武器实射试验,保证主战武器在低温条件下“打得响”、“打得准”。

    旅长付先学感慨地说:“科技决定战斗力,解决寒区部队冬季作战难题依托科技创新还是主要途径、主攻方向。今后,只有深入研究,把握规律,措施得当,打赢的底数才会更高。”

    现场见闻四:

    “战士创造”显威冬训演兵场

    冬训第5天,天刚蒙蒙亮,机步旅官兵机动至某综合训练基地,进行一场风雪严寒条件下的夜间演练。

    夜幕中,数千名官兵先后完成了飞机模型识别、火炮射击等多个课目演练。组织演练的旅装备部长丁仕峰介绍说,在这次雪夜训练中,战士们自主革新的器材大展身手。

    夜间训练由于能见度低,目标捕捉难,射击命中率低,训练难度较大,训练效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旅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新”活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革新奖”,鼓励官兵发挥聪明才智破解冬季夜训保障难题,催生了一批“战士制造”革新成果。

    这些革新成果给冬季夜间训练带来了新变化——

    午夜时分,在轻武器实弹射击训练中,上士张小华研制的夜间射击自动报靶器闪亮登场。副旅长于守奎说,以往冬训中实弹射击训练采取人工检靶,费时费力,小张的革新成果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实时显示射击成绩,还可帮助射手修正偏差,非常适合夜间训练。

    2时许,部队兵分三路向待机地域机动。在“敌”强电磁干扰下,部队通信联络全部中断,此时,下士杨德龙发明的“荧光棒”、“防风灯”成为调动兵马的“指示器”。

    暴雪中,部分火炮照明系统失灵,导弹连下士权会生改进的火炮操作照明装置和自动感应系统,不仅使照明时间延长了10多个小时,还使某型火炮战斗准备时间缩短近3分钟。

    整个夜晚,部队冒着风雪进行了10余个课目的演练和20余种轻重火器的夜间实弹射击,战士们的革新成果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场见闻五:

    赢得生命救治“黄金十分钟”

    深冬时节,寒风透骨。机步旅进攻战斗卫勤保障演练如火如荼。

    “发现伤员,请求直升机接运”。卫生员通过智能搜救手持机很快找到密林中的伤员,紧急救治后越级呼叫直升机将其后送团救护所。从发现伤员、急救处理到完成后送,前后不过20分钟。战场上,伤员搜救系统、八轮全地形急救车、远程医疗会诊设备等一批新型野战卫勤装备悉数登场,成为卫勤人员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利器。

    有资料表明,近90%的战伤死亡发生于一线,重伤员急救最佳时段为伤后10分钟以内,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增加0.9%。演练现场,只见“中弹受伤”官兵熟练运用旋压式止血带、自注射止痛针、急救止血敷贴、鼻咽通气管等携行卫生装具,迅速展开自救互救。

    卫勤分队人员多路并进,利用便携式拖运毯、组合多功能担架、全地形急救车快速接近、搬动伤员脱离火线。“快搜、快抢、快救、快送”是一线救治核心。

    沈阳军区卫生部领导介绍,他们针对当前一线部队救治力量不足,卫生装备科技水平不高,建制卫勤保障能力不符合伤员时效救治要求等问题,在抓好装备体系配套建设的同时,把建设重点放在单兵和营连一线,研制引进的41种卫生装备中单兵和营连占71%。特别是针对出血、抗休克、气胸封闭、通气等急救器材进行改进完善,从根本上提高一线救治能力。 

    深冬的东北大地寒气透骨,“受伤”官兵面临战伤、冻伤双重伤害。一名全身冻僵“伤员”被装入复温袋,医护人员利用下肢、头部、躯干3个部位的化学产热部件,帮助其快速复温。液体加温装置能确保输液救治不间断,较好解决了液体药品冻结和输液引发伤员低温综合征的问题。

    在运输途中,“伤员”全穿上了采用双层航天材料制成的保温袋,一次加热可保持8个小时热度。据介绍,目前随着药液防冻箱、滑橇式担架等5类寒区专用卫生装备投入使用,部队冬季战伤、冻伤复合发生比例大大降低。

    为实现人与装备最佳结合,该旅还紧贴现代战争各阶段卫勤保障特点,探索演练了旅营连3个层次救治力量与新装备体系的综合运用,取得近万组严寒条件下的试验数据,提高了部队一线救治能力。 

    现场见闻六:

    野战伙食实现单兵自我保障

    清晨的霞光漫过雪野,经过一夜长途奔袭,该机步旅一营一连30多名官兵身体疲惫,饥肠辘辘,都期待着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

    “道路受阻,负责热食保障的炊事车被困荒岭,各分队采取自我保障。”官兵们刚刚在山坡后安顿下来,电台就传来一个“坏”消息。

    大家似乎并不担心,“一班负责侦察警戒,其他人员选择隐蔽地形开饭!” 连队指导员冯善良下达命令后,从背囊中取出酒精炉,安装,点燃,然后抓起几把雪放入锅里。不一会儿,锅里的雪开始融化,他将雪水过滤放入净水片烧开,转身从挎包里拿出一个鼓鼓的密封袋,里面是半成品牛肉、土豆和馒头。冯指导员把袋装的调料一起放入锅里,10分钟后,热腾腾的牛肉炖土豆出锅了。冯指导员说,战士们都把这道菜叫“一锅出”。

    “新大纲明确提出合成营将是未来基本作战单元,我们冬训中所有演练课目全部按实战标准设置。”旅政委徐朝春说,山林地区由于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炊事车难以实现伴随保障,这逼着官兵想方设法解决吃的问题,不然就要饿着肚子上战场。

    徐政委还说,冬训前他们就组织各连队炊事班把牛肉煮成九分熟,而后真空密封速冻,将土豆、萝卜煮成七分熟,所需调料也密封起来,食用时只需煮上十几分钟即可。现在战时伙食保障,全旅基本实现了单兵自给。

    吃完早餐后,电台里突然传来指挥部命令:“3号高地发现小股‘敌人’,命令你连实施围歼!”官兵们迅速集合收拾行囊,用积雪掩埋生活垃圾后,消失在茫茫雪野中。

分享到:
挺进林海雪原
来自新兵连的日记(之七)
军旅青年学习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