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在农村基层工作了一到两年的年轻大学生村官,尽管体验基层的时间有长有短,但他们最深切的感受是与困难群体特别是特困家庭的交往及其中的感悟与收获,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延庆、顺义一带的大学生村官,揭开了他们一段可能永远难忘的心路历程。
在乡村最底层的所见所闻还是令人震撼的
走进村里那位五保户大爷的家,李鹏才知道什么叫“底层中的底层”。
“屋子里没什么家具,乱得很,连个灶都没有,两块砖头一搭就生火做饭。”在到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杏园村做大学生村官以前,李鹏几乎没有见过这样的“底层人物”,“特困人群”也只不过是脑海中的一个概念。
刚到村里时,李鹏就听说村里有这么一个五保户。第一次看到那个大爷,李鹏觉得心里酸酸的。
延庆县八达岭镇里炮村大学生村官王瑛环最先接触到的农村底层是从敬老院开始的。
前年腊月二十三,王瑛环在镇村官办的组织下,跟镇上其他村官一道走进了八达岭镇敬老院。
“安静,冷清。”王瑛环只能想到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个敬老院。在那里,她感受到了那群老人的孤独。
“那天我们帮他们打扫卫生,跟他们一起包饺子,还给他们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那些老人都可高兴了。”王瑛环从没想过老人们的需要是如此简单,简单到只要有人陪陪就会觉得满足。
顺义区北务镇北务村的大学生村官耿菲曾经接触过这么一个女人。女人身体有残疾,是改嫁到这个村的,但嫁过来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面对对她冷眼相看的继子继女们,女人常常唉声叹气,生活也常常面临困境。当耿菲找到她,听她诉说家里的情况时,女人泪流满面,让一旁陪伴的耿菲感到心碎。
心灵受到撞击后逼出年轻村官们的智慧和毅力
“想要给他一些帮助。”那是李鹏最初的想法,跟那个五保户大爷交谈下来,李鹏发现大爷很独立,并不希望别人过多地照顾他,但是希望能有人陪他说说话。于是李鹏便成了大爷家的常客,有时候会给大爷买点东西,有时候也会帮大爷干干家务,有时候甚至就只是坐着陪大爷说说话,但李鹏能感觉到大爷是高兴的。
“村里也会有这样的群体,需要我们去帮助。”王瑛环心想,从敬老院回来后,她在全镇大学生村官之间成立了一个爱心服务团,开始在每个村里搜罗“困难人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扶。“我们曾经为父母双亡的孩子补过课,也曾经慰问帮扶孤寡老人。”王瑛环说。
王瑛环没想过服务团付出一点小爱心到底能给那些生活在困难中的人带来多少温暖,但只要能看到一点点变化,她就觉得“自己真的做了一点实事”。
王瑛环曾帮助过八达岭镇帮水峪村的孙秀老人一家。老人80多岁了,因为儿子早逝,儿媳改嫁,留下了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与老两口相依为命。
当孙秀老人进入王瑛环和同伴们的视线中,一场对这个家庭的长期帮扶开始了。
“我们每周都会去看望老人,给他们带点东西,陪他们唠家常,给小孩辅导功课,帮他们做家务。”这些在王瑛环看来都只能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都是孙秀老两口感激的大事。“感谢”是孙秀对这些大学生村官说得最多的字眼。“每次跟他们聊天,我都能看到他们眼中的泪水,每次离开的时候,老人也都拉着我们送我们出门。”
在王瑛环所在的外炮村,有一个患有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孩子,孩子没有朋友,村里的孩子也很少跟他玩。
为给孩子治病,孩子的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
“第一次看到我们,他根本就不说话。第二次再去,他直接抢走了我们手上的礼物。”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王瑛环和爱心服务团成员也制定了帮扶对策。“我们每周两次去给孩子补课。”王瑛环希望通过这样的接触让孩子慢慢转变。
如今通过长期的交流,孩子已经从最初的一言不发,到现在能够跟王瑛环他们打招呼了。这样的变化让孩子的父母欣喜不已。
那些村里的困难人群需要的其实并不多,这是村官耿菲和大家的同感。帮他们申请一些补助,帮他们干干活,这些对他们来说常常是一些大问题。耿菲经常会去那个改嫁后又一次失去丈夫的女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她觉得“生活中还有温暖”。除此之外,耿菲尽力帮她申请困难补助,“让她的生活好过一些。”耿菲说。
延庆县珍珠泉乡下花楼村大学生村官刘鹏所在的村残疾人比较多,他最经常做的就是帮他们准备材料,替他们跑腿,申请残疾证等。刘鹏知道,对于一个残疾家庭来说,一点点的帮助对他们来说可能都很重要。
在刘鹏所在的村里有一户特困家庭,母亲是聋哑人,孩子智力有障碍,全家只能靠父亲一个人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这么一个家庭也曾经让村里的领导班子头疼不已。
“父亲希望送孩子到残疾学校,希望他能够学点东西。”可是孩子胆子小,离不开父亲的看护,而父亲为了生活又不能总是陪着孩子。
刘鹏将教孩子学习的任务揽了下来。因为孩子的智力只有四五岁的水平,每次刘鹏教两个小时,孩子连一个数字都不一定能学会,可是刘鹏坚持了下来,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孩子的家里。
如今孩子已经学会简单的数字,这也让孩子的父亲看到了希望。“希望孩子以后生活能够自理。”这位父亲说。
助困效应:走进心灵 融入乡村
跟帮助对象接触的时间长了,很多人把这群村官当成了自家人。
“他们家的杏树结个杏都让我们去吃。”王瑛环说,那个自闭症患儿的父母已经把他们当做自家人,因为服务团的大学生村官们付出的一点小努力,解决的是这个家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瑛环觉得,帮助困难人群是大学生村官介入村里工作的好开端。在她看来,大学生村官初到农村,能够发现需要做的重大工作并不容易,而困难人群的问题则是摆在眼前,又需要解决的问题。
接触的“底层人群”多了,王瑛环发现自己在村里的工作比以前顺了许多,“村民们因为我助人而认可我这个人。”
“这个村官是个热心肠。”有人这样说。时间久了,村民有些问题也会主动找上王瑛环。
“跟村民的关系越来越好,他们会更支持我的工作。”王瑛环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不管是组织活动,还是调解矛盾,村民会听这个小村官的话,“因为他们会觉得我是为他们好。”
以前办理合作医疗,通知村民统一拍照,总有人会“不配合”,但现在只要是王瑛环播报通知,村民都会自觉地到场配合。以前下去调解村民矛盾,常会有村民对她不屑一顾。“他们就觉得我是一个小孩,解决不了问题。”但如今她再下去,村民们都能听她的了。
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帮扶活动,王瑛环也更加了解农村了。谁家家庭困难,谁家有外出打工的,谁家遭遇了什么灾难……她都能很快掌握,然后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作。
刘鹏也觉得村民越来越认可自己的工作了,跟村民走得也更近。
“他们知道我做的那些事,觉得我是在实实在在做事。”刘鹏说,以前在村里组织活动,要动员好长时间,还不一定能发动起来,而今,往往只是刘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电话,村民便会自觉“捧场”。“像我们马上要组织的‘三八’妇女节的活动,我找到谁,他们都很乐意出节目。”
“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我也会听到很多他们的声音,我会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对村里的情况也更加熟悉。”现在如果乡里再要推荐困难户,刘鹏只要在脑海里一搜索,便能知道该推荐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