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2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儿时的成绩并不决定孩子的未来

刘粤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24日   03 版)

    年后备课休闲之余,偶尔翻阅了易中天先生的一篇博文——《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文中谈及易先生对中国教育问题严重的不可原谅。阅后颇有同感。易先生在剖析教育问题时提到:“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此外还谈及“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没错。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就基础教育而言,学生总是满足于记忆和背诵知识、概念和定理,迷信传统与权威,在貌似快乐的表象下为应试而痛苦地学习。而我们的社会、家长和学校所关心的教育质量其实多数是指向孩子的成绩和分数。相信我们做家长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都不会怀疑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儿时的分数和成绩并不决定他们的未来。素质教育推行了那么多年,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技术虽已融入到教学当中,但成效并不明显。

    问题何在?核心在于我们缺乏完整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评价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导向。同时还忽略了这些理论和制度如何为社会大众所认识、接受和认同。评价指标、方法和制度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决定着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教育主体功能的实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都提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提法本身并没有错,依此在中小学基础教学当中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安排。问题是升学率的指标、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指标与方式、政府管理教育的配套政策导向以及家长、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思想迫使学校忽略或放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放弃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使素质教育成为口号或形同虚设;传授和记忆“知识”事实上已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的主体内容和本质功能。

    有关教师身份的两个比喻或许有助于我们对教育主体内容和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一是将教师比作园丁。二是将教师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花匠或园林工程师,浇灌花草乃园丁的本分之举(好比学生渴望知识一样)。与此相关的是如何区分植物的种类(乔木、灌木等),了解和把握育种、栽培、嫁接等诸多要素和环节。其重点是在合适的地界儿、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培育和栽种合理的苗种与树木。人类灵魂亦思想,个人以为应该是价值观、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灵魂的塑造就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价值标准的养成和确立过程。

    以上分析结合人的个体成长经历,我们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似不应有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重要的在于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最大的潜能、寻找和确定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教育的主体内容或本质功能,并非只是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还应包括灵魂的塑造——价值观、价值标准的养成与确立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知识的“掌握 ”可以靠死记硬背和日积月累,但价值标准的建立、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养成则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

    现状如何改,怎样纠偏,拭目以待。

刘粤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24日 03 版

事故频发折射实验室管理漏洞
儿时的成绩并不决定孩子的未来
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异化成“盖章运动”
别再盯着自主招生的“试题”了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可敷衍了事
北京建联动机制保中小学饮食安全
2011年度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事件揭晓
天大喜获6项国家科技奖
图片新闻(1)
图片新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