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发现·点亮精神之烛

“生产性保护”能否留住历史“活化石”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唐琴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01日   11 版)

    日前,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大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是由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规模最大、展示门类最为齐全、作品最为丰富的一次“非遗”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参展的传承人接近400人,参展的项目接近200项,展出的珍贵实物近2000件。日平均1.6万人次的访问量把“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问题抛到参观者面前。

    自2005年文化部第一次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保护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海南黎族织锦、河北衡水内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云南贝叶经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传承人则被称为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传承发扬。然而,一些传统绝技目前却处于濒危状态,令人担忧。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共有216个项目,其中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在这些项目中,有些因传承单位经济效益不佳、技艺后继乏人、代表性传承人年岁较大等,传承状况令人担忧。上世纪50年代,北京雕漆厂有企业职工800人,80年代也有600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产品不得不由出口转内销。然而,当时由于国内老百姓购买力有限,产品滞销,整个北京工艺美术行业都不景气,陷入消退的境地。企业亏损、工厂倒闭、人员流失等问题接踵而至,会漆雕手艺的人也变得凤毛麟角。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路何在?

    2006年,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公开提出“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立刻在社会上引发诸多争论。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让非遗产业化,逼着非遗挣钱。此外,机器生产可能破坏一些非遗项目的手工独创性。

    对此,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生产性保护的底线是不能破坏传统核心的技艺,特别是要强调“留住手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也对生产性保护进行了定义:“生产性保护概括地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生产和销售的方式,来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的工艺品和中医药文化一些项目来进行保护。”相关专家也指出,生产性保护必须注重产品的个性和差异,应当体现“手工”的价值而不是机器的价值。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为了传承,探讨其独特的品味要比单纯追求产业规模重要得多。

    事实上,在当下进行生产性保护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四大锦之一的蜀锦,以色调明艳、纹饰精细、图案繁华著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现场,一个镶有蜀锦绣片的皮包标价1000元,一个全裹蜀锦的小手包需要500元。但是,这些东西以这样看似不低的价格出售,并没有多少利润。据了解,使用手工织机按照传统的方式织锦,两个人不停工作8个小时,才能织出7厘米。一幅长1.5米、宽0.8米的蜀锦《百子图》一般能卖到1.2万元,但需要工人织上3个月,而每个工人的月工资为三四千元。

    为了生存下去,蜀江锦院用3种机器同时开工:传统手工织机、上世纪80年代的木织机和现代数码织机。从效果上看,木织机织出的蜀锦不如传统手工织机织的精细,而数码织机生产的则更接近印刷品。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养活企业,保护住最传统的蜀锦工艺。

    生产性保护也为一些非遗行业带来了生机。四川泸州的油纸伞,以往只能卖十几元、几十元,但是经过加入中国的剪纸、蜡染等元素的设计,价格能够达到200多元。传统的鼻烟壶是完全没有市场的,为了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冀派内画传承人在工具、题材和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开发了肖像鼻烟壶,以及盛香水的鼻烟壶,使这些产品在国外的销量很高。

    “传承人在开发自己的新产品的时候,不要忘了传统工艺符号的保留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说:“现在的剪纸尽管仍旧用剪刀,却分不出来是扬州剪纸还是蔚县剪纸,中国的四大名绣情况也如此,地域文化的特色越来越模糊。主要原因是,工艺符号代替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在这方面,需要加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如何达到“生产与保护”共赢的局面?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如何能够顺利着陆?

    马文辉认为,开展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首先是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对有市场潜力但生产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进行生产,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应该包括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坚持传承下来的核心技艺,同时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在另一个平台上,则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更好地来扩大消费、增加就业。这两个平台应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建议,应该提升非遗产品自身的品质,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化和现代化。对于更多的非遗产品来说,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吻合,不仅关系到产品的市场,更关系到技艺的传承。

分享到:
赵林中:人大代表要为民呐喊
“生产性保护”能否留住历史“活化石”
社会保障:呼唤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
北京“的哥”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