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在一家电视台谈公车改革的话题,台上台下聊了很多。叶青因公车改革而成名,他当上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的第一天就炒掉司机、革掉自己公车命的壮举,使他成为公车改革的典型。可一谈到改革的成果,眉飞色舞的叶青声音就低沉了下来:又是身体力行,又是奔走呼号,可十个年头了,只有半个人效仿他的车改——本单位一个巡视员只被影响了一半。
我坦率地跟叶青说,我并不看好你作为一个官员的示范作用,依靠个人的道德自觉,自己革自己公车的命,根本无法复制——10年来几乎无人追随就是明证。我看好的是,你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一个民主党派的成员,去积极推进公车改革。叶青也深表认同,他说自己今年两会仍会提出公车改革的议案,甘愿做改革的马前卒。
叶青代表的话让人感动。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官员都有叶青这样的道德自觉,向自己的既得利益开刀,但我们可以要求每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叶青这样的改革使命感,去当改革的马前卒,用自己作为代议士的力量去推进改革,推动社会前行。叶青说,去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他的手机收到一名记者的短信:“公车改革已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你的呼吁没有白费。祝贺你!”叶青说,那一瞬间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确实,纵使一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代议士的使命就在于此。
如果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像叶青这样的改革马前卒,那将是多大的幸事!如果每个代表委员都能像叶青这样,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去推动改革前行,向既得利益开刀,那中国的社会问题将大为缓解。这本不是奢望,代表委员们本就应该担当“中国改革第一推动力”的历史使命。
毫无争议,今年两会最大的热词必然是“改革”。两会前,《人民日报》的评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引发了舆论对改革的讨论。政协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说,深化改革时机已到。他引用20多年前小平同志的话说,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御风险的力量就越强。
上上下下都在谈改革,这种共识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有些关键的改革一直渐而不进,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去改了。
自上而下都意识到“不改革”和“伪改革”的严重性,可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改什么”和“怎么改”都很明白,关键是“谁来改”。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
中国当下很多领域的改革,都是在自己改自己。比如公车改革,多是坐着公车的人去改公车;比如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和公示,是由被改革的对象去改革;比如遏制公款吃喝,是拥有这种机会的人在决定怎么改。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怎么可能离开地面?缺乏来自异体的力量,正是一些改革“一改就死”、“渐而不进”的关键所在。一遇到核心问题,一涉及官员利益,就有强大的阻力让改革戛然而止。
所以,需要代表委员有这样的意识:我的两会议政,能为推动改革起到多大作用?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去激活改革、提起议程、冲破障碍。许多最关键的改革都与政府利益相关,而政府受人大监督——有官员不放弃公车,代表委员可以用议案提案去迫使放弃;有官员公款吃喝,人大可以去否决那些吃喝财政。
推动改革,对代表委员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该怎么做,叶青代表树立了榜样。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