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接触过很多青少年犯罪事件,但当听到一些极端案例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郗杰英还是忍不住吃了一惊:“有些孩子在犯罪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不久前,安徽合肥的17岁少年用打火机油将一少女烧至毁容,原因不过是“求爱不成”。“应该思考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而不是在犯了罪以后才去关注他们,要让悲剧不再重复上演。”他说。
此次两会,郗杰英带来了3份提案,“全部跟预防青少年犯罪有关。”在他看来,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有的孩子因为需要几元钱上网就去抢劫,有的孩子因为家长的责骂就采取极端的伤害行为……在一项“犯罪时主要想法”的调查中,选择“不知道是犯罪”的青少年达46.68%。“有的孩子在犯了罪之后竟然问警察什么时候能回家。”对于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的缺失,郗杰英感到非常担忧。
在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缺乏相应的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鱼水说,青少年本身的可塑性很强,给予他们正确引导很重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如何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在碰到问题时不至于采取极端的方式,是现在教育中面临的任务。
在她的印象中,青少年犯罪绝大多数是因为教育的缺位。
宋鱼水曾经接触过不少犯罪的流动青少年,在她看来,很多悲剧都可以避免。她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家长在听到老师说到孩子成绩不好时,便会将拳头挥向孩子。“这样孩子的心理怎么能健康呢?”
一个犯了强奸罪的孩子,不过是在群租房里偶然听到了夫妻之间的事情,因为好奇便大胆一试;一个犯了杀人罪的年轻保安,不过是因为几句斗嘴的气话,便把另一个人从楼里扔到了窗外……
“他们未必知道自己的后果有多严重,如果事前能够接受一些法律方面的教育,结果也许就不是这样了。”宋鱼水说,“有时候一句劝告的话,就能阻止一场悲剧的发生。”
也曾有专家建议,通过法律条文来约束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也看到了目前青少年教育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导致犯罪问题的一个因素。”在他看来,青少年的知识教育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家长和学校如何对他们进行好的道德教育。
现在学校里大都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但全国政协委员陈凯觉得,这样“一年才有一两次的灌输式教育”,远远不够。在他看来,如果能够将普法教育课程放到跟语文、数学等一样重要的位置,将之常态化,并且采用贴近青少年的有效手段,也许效果会好得多。“比如多讲些生动的案例,比如带他们参观看守所,让他们明白犯罪应该受到惩罚。”
郗杰英也认为,目前的普法教育太过僵硬,仅仅靠吓唬或者讲课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他建议相关部门在进行普法教育时,应该设计一些跟青少年兴趣相符的普法活动,“有时候,一次生动的演讲或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动漫,就能让他们记住很多道理。”
教育好在校生相对容易,但更多的犯罪发生在不上学的流动青少年身上。
长期研究青少年问题的郗杰英看到了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青少年问题,“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更多的流动青少年,而这是一个潜在的问题群体。”2010年的一项“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调查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郗杰英觉得更加困难的是,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谁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尽管很多部门会过问,但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管理这个群体。”
陈凯认为,“应该有一个了解青少年工作的人负责这个事情,社区内有多少青少年,都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哪些帮助,把这些事情都解决了,犯罪就不会那么轻易发生了。”
在实际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社会组织或志愿者主动去接近这些青少年,但如果硬碰硬地去解决问题,效果也不会理想。
“没有谁会愿意承认自己是问题青少年而接受帮助。”陈凯说,“如果通过兴趣爱好来凝聚他们,跟他们交朋友或许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宋鱼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体系,“像110一样的,假如我是青少年,我碰到了问题需要求助,打一个电话就可以。”
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