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03月0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看会

冯骥才:“维修性拆除”是为破坏找借口

本报记者 王鑫昕 刘声 林洁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09日   T03 版)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女士向给她让位子的男委员们投以感谢的目光。当天政协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邀请樊锦诗、冯骥才等围绕文化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本报记者 陈剑摄

    在“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上,本报记者王鑫昕提问。    

    本报记者 陈剑摄

    在“刑事诉讼法修改”记者会上,本报记者王亦君提问。

    本报记者 陈剑摄

    全国政协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邀请五位政协委员围绕“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提问时,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表示,针对城市历史遗产的所谓“维修性拆除”,是为破坏找借口。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倒具有文物价值的城市建筑,并美其名曰“维修性拆除”。冯骥才说,这个词汇非常可怕,但愿这种野蛮的词汇再也不要在我们媒体当中出现。

    这位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艺术家忧心忡忡。他说,尽管我们对拆除城市的历史建筑有了教训,知识界等各界一致在呼吁,特别是媒体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建设性的破坏一直存在。最近出现的“维修性拆除”,说明既有了破坏的现象,又有了破坏的借口。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他的忧虑。“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还有开发商和银行的利益,对文化是漠视、不屑的态度。”

    他举例说,某地发现了一个几百年前遗留的粮仓,文物局呼吁不能再挖了,可是第二天就被铲平了。原因就是领导的一个电话,说“拆”。

    他为此痛心不已。“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可有些人不当回事,这就是我们的悲哀。”

    在记者会上,冯骥才说,中国有660个城市,在这30年急速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变成了“千城一面”。“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没文化。”

    由此引发的关于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话题,成为委员们在记者会上发言的焦点。在回答另一名记者提问时,冯骥才说,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一些地方的文化发展一哄而起,有一种“跃进”的形势。

    作为文化部非遗专家部主任,冯骥才亲眼见证了文化遗产在十几年间整理到了四级名录七千项。但是由于不良政绩观的驱动,文化遗产一旦“申遗”成功,之后就没人管了。他还注意到,很多地方的皮影已经不是手工制作,而是用机器压了。

    “在利益驱动下的不良政绩观,正在让文化变味儿。”冯骥才说。

    两会期间,冯骥才遇到了文化部的领导,他建议:把“申遗”改为“审遗”,以此提醒地方政府对遗产要认真负责,不能把变味儿的粗制滥造的东西留给后代。

    他还准备了一份提案,建议对干部选用建立文化考核机制。“那些主管文化的官员要懂文化的规律,有文化的理解力,他应该是热爱文化的,不热爱文化的人怎么能把文化工作做好呢?”

    他甚至明确表示,民族的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

    “现在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意,有很多是虚的,就是为了圈钱。产业没有创造性的内容、方法和新的技术就发展不下去,所以文化产业的问题也是创意的问题。”冯骥才说。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民资办学遇上计划时代堡垒
冯骥才:“维修性拆除”是为破坏找借口
当今文艺界批评太少吹捧泛滥
“要让敢于铤而走险的人付出沉重代价”
国家出钱做科研,知识产权归企业?
你和周围人使用法律维权多吗?
数字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