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产业空心化”一度成为委员们议论的热词,很多委员感叹“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再做实体经济”,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李铁林直言:“‘产业空心化’现象将危及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全国政协8日召开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委员们围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牢经济发展基础”的话题与有关部委进行了协商。
有人认为,之所以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是因为投资实体经济没钱可赚。
“和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的成本高、产出周期长、利润空间有限。”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何丕洁说。
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华列出一组数字:国有金融机构投资的回报率在22%以上,房地产投资的回报率在28%以上,实体经济一般都在5%~6%徘徊,稍微好一点的能够达到8%,差的则在1%以下。
“大家都希望一夜暴富,都希望在资本市场上赌一把。”葛俊杰委员说,由于受整体经济投机气氛的影响,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家也不再愿意专心做实体。
庄聪生委员曾经做过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调研。“冰火两重天”,他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的调研感受。在他去过的40余个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中,无一不是“叫苦连天”,“受累”,这是庄聪生在调研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抱怨。
相反,他看到虚拟经济和垄断行业,则是富得流油,“比如,银行平均每天有28个亿的收入。”他说,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他觉得真的该对实体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伸手扶一把了。
在对实体经济企业的问题上,大多数人将视线集中在帮企业“减负”和“融资”上。
孙太利委员建议,政府要进行财税改革,对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减税政策。
庄聪生说,我国企业的税率太高,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整体的税收高于全国其他企业,很多企业出现了纳税高于经营的情况。除缴纳税收外,行政性收费也是企业很大的负担。他曾仔细算过,我国有20个部门对企业进行各种行政性的收费,大小有69个收费项目,近1000多个子项目,而这削弱了投资者的投资愿望。庄聪生建议,减免企业税收,对企业税收的起征点可以提到10万元。
在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联合提案中,建议对中小企业要“少取多予”,通过减税、减费、减负等方式让民间资本回归实业的投资怀抱,并建议构建扶持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体系,实施“化税为薪”或“减税提薪”等措施,使民企轻装上阵。
融资难是大多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深的痛”。赖明委员指出,银行偏向资本大的企业,大量小微企业存在求贷无门的困境。
庄聪生则认为,企业融资难正向融资贵和融不起资演变。他帮企业算过一笔账:一般银行的贷款利率是6%,加上银行贴息,各种审计费、担保金、保险等,企业贷款的利息要达到将近两分。而他曾经咨询过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超过两分的利息根本就赚不到一分钱。“不融资等死,融资就是自己找死。”很多企业家这样告诉他。
李卫华委员建议,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差比较大的时候,在货币政策上,要对实体经济有所倾斜,要给予实体经济相对宽松的政策,使融资成本降低。庄聪生则建议,要大力发展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多成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让草根银行服务草根经济。
李铁林表示,实业融资困难,导致实业投资意愿下降,再加上各种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实体经济企业备受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其生存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此次两会上,有200多份提案与此相关。在提案办理协商会现场,提案涉及的部委都纷纷表态会尽快研究制定出具体措施,帮实体经济企业走出微利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