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文怡 记者李菁莹)3月5日,在主题为“学雷锋日,畅谈感想——我为父母写档案”的班会上,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工人新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燕娟举手发言:“我爸爸是开出租车的。一开始,我以为开出租车很好玩,还能赚钱。因为要给爸爸写档案,我才知道开出租车原来这么辛苦。星期天跟爸爸一起出车,一天下来光坐着都觉得累,爸爸还要集中注意力开车,还要招呼客人。”
那天开班会的还有五(1)班的同学们,班会主题是 “感恩的心——我为父母写档案,架起亲子连心桥”。老师让同学们在亲子本上绘出一个表格,内容包括“感恩谁”、“理由”和“如何回报”。学生赵莹的表格里填着:她感恩父母,以前只知道父母是“打工”的,给父母写档案后,才了解父亲是开“摩的”,母亲是“给别人家打扫卫生的”。
以前赵莹爱花钱,常买些零食和贴纸等小玩意儿,不愿和父母讲话,觉得“没什么可聊,也不想去了解他们”。因为要完成父母档案,赵莹开始“逼”问父母的工作,主动找父母聊天。“知道了爸爸妈妈起早摸黑都是为了我”。赵莹在“父母档案”里诉说:“有一次在向爸爸要零花钱的时候,发现了爸爸手里都是一角和一块的零钱,突然明白了爸爸的不容易”。赵莹不再乱花钱,把零用钱攒起来买作文书,她要“好好念书,考上一个好大学”来回报父母。
一次家长会上,赵莹的父亲很欣喜地告诉班主任王华福,赵莹现在每个星期都会主动找他聊天,还会帮母亲做家务。王老师说,这个以前贪玩、学习不够主动的孩子,在上个星期三语文单元测试中考了全班第二。
工人新村小学的725名学生,60%来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家庭。他们家庭条件相对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文化水平较低,与子女的沟通少,与校方的互动也仅限于一年两次的家长会。“对以农民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工人新村小学来说,家庭教育曾一度是个盲区。因为一份特殊的档案,使原本缺失的家庭教育正在慢慢地被寻回”。王老师对记者说。
2006年,学校开展了“我为父母写档案”的活动,要求学生们每周用一天时间,调查并整理父母的生活故事,给自己的父母写一份完整详实的档案。起初,活动由班主任自己组织,断断续续地进行。直到2010年,学校制定了活动的具体方案,在全校统一开展。学生给父母写的档案分3类:亲子档案,记录和父母之间的事情;爱心档案,捕捉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创业档案,写下父母如何在这个城市里创业的故事。班主任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与此相关的班会,在班会上让学生们分享写档案时听来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我给父母写档案,架起亲子连心桥”,这个活动初衷只是想要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养成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没有想到的是,通过这个活动还产生了些意外的效果。
四年级的周霞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她从“父母档案”中发现同班同学彭慧玲也来自单亲家庭,每天下课后,彭慧玲都是形单影只地在家附近等妈妈回家。周霞和母亲商量后,每次下课也把彭慧玲接回家。彭慧玲妈妈下班晚的时候,她就在周霞家吃饭。从一年级到现在,周霞妈妈俨然成了彭慧玲的另一个“妈妈”。 黄春涛校长对记者说:“让孩子们为父母写档案后,孩子们除了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父母之外,还会关爱自己身边的同学,在家长之间也形成了互相帮助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