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提案数量来看,22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正在释放越来越高的参政议政热情。
3月8日14时,是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截止时间。提案组发布消息说,大会共收到提案6069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黄其励算了一下,这意味着每人大约带着3份提案开会。他认为,提案数量增加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分散了,“芝麻太多,西瓜太少——我觉得‘炮弹’还不够”。
他说,希望议政建言的质量能够跟数量一样提高,这需要政协委员们在平时针对国家的重大课题多做一些调研,提一些真正有分量的建议。
一位科学家觉得“不好意思”,他对其他委员说:“我没有达到平均值。”
与这位委员相反的是,每年都有一些委员带着大量提案上会。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委员对此不太理解。他说,有人带着二三十个提案来开会,怎样确保质量?有说服力的提案,一个就足够。
赵沁平认为,与上届相比,政协十一届会议的提案数量几乎翻了番。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的时候要深思熟虑,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而不能只是像普通人那样“义愤填膺”地说一些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委员说,政协会议上出过一些“雷人雷语”,这是提案质量不高的结果。他说,如今社会的发展对政协委员提出的要求更高了。政协委员不要以为自己是委员,就什么都要表态,什么都懂。
记者在近几年的采访中发现,一些政协委员的提案不是预先准备,而是在会上听别人议论了什么以后,再决定提点什么。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委员有个体会:在政协大会上,总有一些言语当时备受关注、热热闹闹,但会议闭幕后,就好像“没有着落”了。
与之对应的是,大量提案扎堆上会,平时提案少之又少。
根据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提案可以在全体会议期间提出,也可以在会后提出”。但2009年~2011年的提案工作报告显示,大会提案四五千件,平时提案不足300件。2009年大会提案是平时提案的16倍,2010年和2011年约为22倍。大量提案扎堆,导致立案、交办、办理时间十分紧张。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既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政府官员。每年,有几十份提案交由他所在的部门办理。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些提案谈的问题太泛泛,或者提出的问题本身就不确切,让政府不知怎样办理和回复。受到重视的提案,往往是那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把问题说到点上的提案。
作为政协委员,印杰同时主张,政府在办理提案时,不能绕开关键问题,也不能吞吞吐吐,必须正面回答。
在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看来,两会应是常态化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事情。他指出,提案和建议工作应该常态化,对提案、建议的办理,也应该常态化。他说:“如果平时重视,解决渠道是畅通的,那何必非要等到这时候呢?”
本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