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山西人冯鑫几年前就在北京成功创业,但由于只有合肥工业大学的本科学历,他一直落不下北京户口。
2011年3月14日,由中组部牵头,15家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发布了《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在重大项目布局、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税收、落户、资助、医疗、住房和配偶安置等13个方面实行特殊政策。2011年年底,年近40的暴风网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鑫正式成为受益者之一。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意义由此凸显。
“按中央领导讲,要借鉴当年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那样一个模式,来建中关村人才特区。”北京市委常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赵凤桐说,“我理解就是像当年一大批有志青年奔赴延安、改革开放初期奔赴深圳一样,来到中关村地区创新创业。”
很显然,中关村人才特区要“下一盘很大的棋”。一年来,这盘棋开局良好。
中关村早已不是一个“村”的概念。目前其“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10个园区。2000年,它的总收入就达到1435亿元,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55万亿元,年均增长26%。根据2011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20年,中关村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规模。那么,它将靠什么来再上台阶呢?
中关村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希望也允许这个“宠儿”步子迈得再大一些。从2011年年初开始,中关村实施了“1+6”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的“1”就是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即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6”是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
北京市人社局的石锐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73号的裕惠大厦上班,这里是中关村创新平台的集中办公地点。2011年,和石锐一样,北京市31个相关部门的110名派驻人员到该平台办公。
中关村创新平台由北京市政府与中关村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相关部门共同组建,下设人才工作组等8个具体办事机构,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简化审批程序,为“冯鑫”们提供一站式服务。
中关村吸引人才并不仅靠落户。凡是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的高端人才,除具有中国国籍的可以直接落户北京外,还可以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到指定的5家医疗机构就医。人才特区还为他们提供1万套定向租赁住房,为其创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还开辟“绿色通道”,海归人才持“快办单”注册企业的时间从两个月缩短到两个工作日。
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邓兴旺2010年回国创业,他的目标是攻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技术难关。没有创业资金,中关村人才特区成了坚强后盾。有关部门10天内就回复了他申请资金的报告,又过了两个月他就获得了科技部2200万元的科研资金和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数百万配套资金。
2011年,北京市安排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扶持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产业化,落户到中关村的总投资1993亿元。一年来,一批由高端领军人才牵头实施的重大统筹项目进展良好,在云计算、物联网、空间信息、生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外高端行业市场,产业化示范效应快速显现。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用较短时间拥有一批全球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关村驻海外联络处把引才的“前沿阵地”摆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硅谷、华盛顿、伦敦、多伦多和东京5个海外联络处的基础上,中关村人才特区又组建了驻德国、驻澳大利亚联络处。这些海外联络处积极“引才、引智”,2011年共接待海外高层次人才考察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1000余人次。
中关村更大的手笔是在美国成立了“中关村-硅谷高端人才创业中心”。该中心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硅谷投资置业建立的高科技园区。
中关村管委会人才资源处处长李志磊说,这块海外“飞地”,将着力打造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海外基地,建立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服务平台,成为吸引他们回来的过渡区,实现人才特区大力聚集海外高端人才的目标。
一组最新的数据振奋人心:目前,中关村企业拥有博士学历人才1.3万名,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超过14万名;北京地区301人入选“海聚工程”,其中70%在中关村。
本报记者 宋广辉 实习生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