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大定力成就好父母

养个娃娃何必步步惊心

堵力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16日   06 版)

    一个新母亲在面试保姆时遭遇了鄙夷眼神。“什么?4个半月还不会翻身?你是有知识的,网上什么都有你该看过吧,你儿子的大脑发育已经被严重耽误了,他必须赶快接受专业的培训,输在起跑线上,不是闹着玩儿的。”这位母亲告诉我,她女友被知名专家告知,孩子8个月还不会爬是发育迟缓。老话说有苗不愁长,为什么妈妈总是遭遇这种恐吓呢?

    谁也不能允许自己的宝贝失败,毫无疑问,“输在起跑线”的理论像根金刚绳,从孩儿降生那一刻,就开始“绑架”中国父母。

    然而,育儿焦虑在全球化的今天,有蔓延的趋势。据3月5日的《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父母也有育儿焦虑,“在孩子上大学前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在接受某种抗抑郁或抗焦虑的医学治疗”。研究人员发现,美国“在外工作的美国母亲今天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20世纪60年代全职妈妈还多”。这反映在近期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养育宝贝》对法国父母的智慧赞赏有加;《爱斯基摩人如何为婴儿保暖》则称赞了阿根廷父母在特殊场合让婴儿熬夜,日本父母让孩子彼此一决高下。而《虎妈的战歌》虽然引来了众多的批判之声,但美国父母仍为虎妈带来的焦虑牢牢钳制——“如果不强迫孩子无休止地练习拉琴,是不是我们在剥夺他们到常青藤盟校就读的前途?”

    教育焦虑其实是社会焦虑的投射。首先,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国际竞争白热化,每个孩子刚出生就被置于一个充满了丛林法则的竞争环境;其次,网络和信息公开造成可选择的教育理念、方法太多,使人容易举棋不定;第三,全球性的污染和工作压力令人生孩子变得比以往更难;最终,基于对教育失败的恐惧,煽动孩子成长过程“步步惊心”明显能养肥一群人。文章开头那位妈妈经历的恐吓只是刚刚开始,从此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会有各路人马为了推销其服务、商品打出“起跑线理论”来要挟家长。毕竟,用钱来买踏实是最容易的,让全社会都对孩子怀有一颗恐慌的心,对拉动经济益处大大。

    商品在全球化,推销技巧在全球化,父母教养孩子的焦虑自然也就全球化了。

    美国人最羡慕法国母亲“教育孩子能够安然面对自己的处境”。但,一个不能安然面对自己和孩子的处境的家长,又怎么能让孩子安然面对自己的处境?换句话说,焦虑的母亲很难教出怡然自得的孩子。

    我身边典型的例子,有些父母最初很“开通”,以“素质教育”、“让童年留下欢乐”的名义不让孩子课外学奥数学英语。可到六年级小升初了,一看别人升学简历丰富,又忽然板起面孔,成了教条的应试狂人。在观念、角色的反复中,孩子被骤然加压,难以适应,大人也陷入自相矛盾无法解脱。

    羡慕别人、否定自己是父母焦虑的根源。当父母必须有强大的定力,最痛苦的人往往是随波逐流的人,总觉得别人的方法好,最后把自己的孩子弄得失去方向。

    虎妈焦虑吗?坚持一种教育观不动摇,如果她的孩子在习惯中接受了她的“法西斯成才观”定期出息了,她有什么可焦虑?据我所知,赴美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对孩子的教育抓得紧,一周报七八个培训班很常见。沃顿商学院大二的华裔男孩告诉我,他从小在妈妈的鼓励下学习刻苦,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参加父母老乡举办的私人培训。“我学校的同学家都很有钱,开豪华轿车,还都非常聪明能力也强”。他说,“妈妈反复告诉我,她能给我的就是美国国籍,剩下的靠我自己争取。所以我必须做的跟别人不一样!”

    那些第一代赴美移民的年轻时代是,手里拽着老大,一边挺着大肚子一边学外语考学位,还要挣钱养家,他们的生存焦虑大于子女教育焦虑。

    其实他们跟来城市的农民工有很多共同之处,没有房子没有存款,能荫庇孩子的能力甚少。为了让儿女能在陌生的地方扎下根活的好,只能逼着他们像自己一样奋斗。相比之下,在国内的大城市,刚出生就拥有两三套房产和银行存款的孩子,上进动力就没那么强了。

    适度的焦虑其实没什么不好,这个世界谁能永远快乐、舒服呢?中国古话“学海无涯苦作舟”,父母只能尽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主动性,真能让学习不苦?恐怕没人有这本事。大家都说美国轻松,可学得好的人去华尔街搞金融年薪50万美元,每天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学习上混日子的人只能挣年薪5万美元,最终还是用数字衡量了人的价值。用《列子》里的一个观点:你要想休息,坟墓里最舒服。

    于是,新移民子女将有根的人作为竞争的假想敌,老居民看到外来户强劲的向上动力又心惊胆战。学习种类和时间烘托出一种氛围,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大范围的恐慌由此产生。

    在这种氛围下,说到不焦虑,我很推崇曾经的女邻居。她是日本人,从美国名校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去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工作,迅速结婚生了俩孩子,过着简朴生活。虽然同学多在华尔街的银行拿高薪,但她无所谓。

    她让几个月的孩子光着屁股和脚坐在冰凉的瓷砖地上玩玩具,冬天顶着四五级的风出门也不给孩子穿棉袄。经常有小区的老人围着批评她、指导她,但这妈妈就是我行我素。

    她目标明确:趁年轻突击把最重要最辛苦的事儿干了,把养育孩子当成全新体验,相当在读博士;她分清主次,不为别人的成功所动,算清楚,等小儿子上幼儿园后,她也刚28岁,再步入职场又是一个好姑娘!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掂量好自己的经济基础与孩子能力,作出判断,然后坚持下去。想想,父母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在子女幼小的心中播种了不安全感,让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应对困难和挑战,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感到绝望又有什么好处?

    不如该补习补习该玩乐玩乐,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有你没我,学习和快乐也不是生死仇人。有些课是教育的目的、有些则是升学的手段,分清它们,别把渡河的舟楫当作彼岸,就不会如此紧张了。此后,当好心人推介和赞美自己了不起的孩子时,你真心为人家高兴;当商家用玄之又玄的理论刺激你时,你清醒地知道他的用心在于你的口袋;当你孩子不争气处处被同学赶超时,你给他足够的耐心和等待。给了他做人的底线,给了他独立的意志,还能怎样差呢?

    如此磨炼下去,这个家长的内心会变得很强大:我的孩子起跑虽然慢点,但他像刘翔,冲刺特别快。

分享到:
教育焦虑城乡大蔓延
养个娃娃何必步步惊心
南京高中多样化办学“破冰”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