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伊朗核危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复制“利比亚模式”对伊朗实施直接军事打击。
但暗战并没有停止。美国以网络空间作为突破口,对伊朗采取了一系列渗透破坏行动,尽量拖延其核进程,为最终采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做准备。同时,力求引发其国内政治动乱,培植反对派势力,试图从内部颠覆伊朗现政权。
美国发动咄咄逼人的网络攻势
美国针对伊朗制定了一系列网络空间行动计划,推进其鼓吹的所谓网络民主自由。
伊朗媒体报道称,早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任内,美国国会就批准拨款5000万美元,针对伊朗制定了“伊朗代理人”和“人权活动者”的网络战计划。
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在其著名的“网络自由”演讲中,又提出“发声行动”的设想,作为“伊朗代理人”计划的扩展和补充。
这一系列计划旨在帮助伊朗民众绕过国内网络封锁,自由发表言论,以及帮助美国或亲美新闻媒体制作针对伊朗的波斯语广播,招募和培养反对派等等。
美国还开发特种病毒,攻击伊朗关键设施设备。2010年6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报道,发现了一种名为“震网”的蠕虫病毒。
同年9月,国外多家媒体开始披露,伊朗核设施被“震网”病毒攻击,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约20%的离心机报废,受其影响,伊朗最低限度要延迟至2015年才可以制造出核弹。
2011年11月12日,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伊朗一军火库在测试新式弹道导弹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多名导弹专家丧生。据有关专家判断,爆炸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导弹电脑控制系统感染了“震网”病毒。
此外,美国还斥巨资建设“影子互联网”,企图突破伊朗网络封锁。2011年6月,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务院计划斥资7000万美元建设“影子互联网”,以协助伊朗等国反对派与外界通信,避开本国政府的网络监控或封锁。
“影子互联网”是指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在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建立独立于其国家通信系统的隐形网络。它包括“手提箱网络”、“边境手机”、“栅栏计划”等十几个子项目。
美国还组建了“数字水军”,力求主导伊朗民意走向。2009年6月,伊朗大选结果公布后,落选者的支持者举行示威抗议,并引发了社会骚乱和政治动荡,美国的波斯语新闻网站、Youtube、Twitter和手机短信等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功不可没”。
为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2011年7月,英国《卫报》称,美国军方投资两亿美元,与本土公司秘密研发一种名为“数字水军”的新型软件,该软件能够利用伪造的用户身份在网络上发表有利于美国的“声音”。
2011年12月6日,在美、伊断交逾30年之后,美国政府在互联网上设立的驻伊“在线大使馆”正式投入运行,此举旨在通过互联网向伊朗民众介绍美国的政策、文化以及赴美留学和签证等相关信息,以代替实体大使馆的功能。
其中,驻伊“在线大使馆”网站中有“开放的社会”一栏,刊登了大批宣传普世人权、公民社会、21世纪的互联网、美国生活方式、跨文化、地球村等方面的文件和文章。
伊朗见招拆招设法应对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网络攻势,伊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首先就是开发“清真互联网”,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本土化。2005年,内贾德上台伊始,伊朗就提出了互联网本土化概念。
2010年12月,据伊朗国家通讯社报道,最高国家安全会议发言人又正式公开提出了建设“清真互联网”的设想,以取代目前的国际互联网。根据计划,伊朗将在2013年前分阶段推广“清真互联网”,第一阶段目标是在两年内把伊朗全国6000多所学校接入该网络。
“清真互联网”最初将与现行网络并行使用,银行、政府机构和大公司将继续使用现行网络。最后,伊朗将断开与国际互联网的接口,以“清真互联网”取而代之,并覆盖伊朗全国甚至整个穆斯林世界。有网民担忧,“清真互联网”可能会成为网上“柏林墙”。
另外,伊朗还组建了网军,对美、以等国发动网络反击。其实,早在2005年,伊朗就开始秘密筹建网络战部队。2011年3月14日,伊朗官方通讯社证实,伊朗已建立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网络战部队,用于反击网络攻击并摧毁“敌人网络”。
美国国防部下属的“防御科技局”将伊朗列为世界上五个最厉害的黑客国家之一,其每年的网络战预算经费高达7600万美元。
近年来,伊朗网军活动频繁,一直在秘密组织“网络圣战”,反抗西方国家的网络入侵,并多次攻击美、以等国家的网站。
伊朗还设立了网络警察,抓捕西方网络间谍。2010年3月13日,伊朗官方媒体宣布,警方逮捕了30名由美国资助、在伊朗境内实施“网络战”的特工组织。
2011年,伊朗宣布首批互联网警察在首都德黑兰开始执行“网络巡逻”任务,以打击针对本国的网络间谍和破坏行为。计划到2012年年初,全国所有警察局将配设网络警察。
伊朗还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舆情监控,控制网络舆情。2009年6月,伊朗大选期间,伊朗政府就发射干扰电波防止伊朗人收听卫星广播,并屏蔽传送选举相关消息的网站。
201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启动的“虚拟大使馆”网站,第二天便遭到了伊朗有关部门的屏蔽。
为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和通信的监管,从2009年开始,伊朗革命卫队全面接管国内的通信企业,控制了所有的互联网接入、手机及社交网站。伊朗还从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购入电子监控系统,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的监控。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矛盾的日益尖锐,美伊之间的网络战可能会继续升级。如果美、以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美军是否会使用病毒武器“轰炸”伊朗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或使用“舒特”系统攻击伊朗的俄制防空系统,伊朗网军是否会发动大规模的网络反击等等,我们将拭目以待。
美伊网络空间“斗法”的启示
当前,国家间网络空间的矛盾和摩擦不断,但美、伊之间的网络空间冲突,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使用手段之多,双方对抗之激烈,都可谓前所未有,其启示是多方面的。
伊朗核危机中的网络战描绘了未来网络战争的新图景。未来战争可能首先在网络空间中爆发,双方针对对方的民间互联网和军事网络,围绕制网络权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方可能由于失去了制网络权,导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崩溃,国家因网“破”而亡。或者由于失去互联网的舆论控制权,国际舆论和国内民意迫使现政府下台、政权更迭。就这样,一场战争可能还没有展开传统的军事打击行动,就已经宣告结束。
与传统战争不同,网络战还极大地模糊了平战界线。即使在平时,各国在网络空间发生的情报战、心理战和宣传战就十分激烈。
随着双方矛盾的升级,从平时到双方正式开战,有网络心理战、“蜂群攻击”、特种病毒攻击、大规模烈性病毒攻击、数字大炮攻击等破坏威力逐次递增的网络战手段可供选择使用。双方网络空间斗争的强度和烈度逐渐升级,直至过渡到正式公开宣战,战争与和平之间就出现了所谓“准战争”、“亚战争”这样的中间形态。
从美伊的网络“斗法”中可以看到,网络干涉已成为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
网络空间的广泛渗透性,使得精心策划的系列网络战行动能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和边境封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先发和信息垄断优势,制定网络空间战略,积极抢占网络空间的主导权、控制权和话语权,以实现其在网络空间的霸主地位。
因此,网络空间的演变与反演变、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入侵和称霸行径,发展中国家保卫网络边疆、捍卫网络主权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网络国防加以积极应对,就有沦落为信息时代“网络殖民地”的危险。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