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影片结束后,场内响起的并不是熟悉的“请带好随身物品”的提示语,
而是掌声——观众们静悄悄地看完整部电影包括最后的字幕,然后一齐鼓掌。

艺术影院的门静悄悄地开

实习生 蒋肖斌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20日   09 版)

    百老汇电影中心二层的小型图书馆,会员可以在此免费借阅书籍。图书馆同时也是迷你放映厅,不定时放映免费艺术电影,举办导演见面会。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厅,银幕上正在放映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3年的《鸡毛信》。票价10元,能容纳600人的放映厅,坐了大约100人,显得略微有些冷清。虽然胶片已经放置了半个世纪之久,但经过电影资料馆的修复,质量与当初差别不大。影片结束后,场内响起的并不是熟悉的“请带好随身物品”的提示语,而是掌声——观众们静悄悄地看完整部电影包括最后的字幕,然后一齐鼓掌。

    这是电影资料馆的一次日常放映,而彼时一墙之隔的中影影院,和全国大部分影院一样,正在热火朝天地放映美国3D大片《地心历险记2》。像电影资料馆这样不放映当季商业电影的影院,拥有一个并不清晰的命名——艺术影院,放映的电影理所当然地被称为“艺术电影”。在商业影院遍布京城的当下,艺术影院的大门也在静悄悄地敞开。

    艺术影院:只此数家,别无分店

    电影资料馆、百老汇电影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是北京最大的3家艺术影院;此外,一些驻外使馆的文化处会不定期放映本国的艺术电影,比如法国文化中心;一些大大小小的咖啡馆、艺术会所也时不常放映些艺术电影。但真正形成规模、操作规范的艺术影院,在京城只此3家,别无分店。对比之下,北京的商业影院数量早在2010年年底就已过百,且形成不同品牌的院线,即影院的连锁店。

    虽然数量上势单力薄,但3家艺术影院的风格迥异。艺术电影的忠实影迷“水怪”常年泡在这些影院里,对此评论道:“资料馆是‘资料系’,比较学院派;百老汇是‘地上系’和‘国际系’,放映通过审查的电影和一些国际影展,相对小资;而尤伦斯会放映一些国内的独立电影,同时举办一些国际电影交流项目和艺术家交流活动。”这些风格特征,似乎也和影院的地理位置有着微妙的联系——电影资料馆周围遍布高校,百老汇位于东直门的高档小区内,而尤伦斯是在798这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聚居地。

    电影资料馆放映厅早在1996年就对公众开放,现在这块银幕的面积在当时是北京之首,有“迷你IMAX”之称。由于“坐拥国库”,资料馆放映国产老电影可谓得天独厚,两万部的馆藏电影不愁片源。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说:“10块钱的票价,最多维持日常放映费用,不可能赚钱。资料馆是纳税人养的国家单位,应该是公益的。”

    百老汇电影中心其实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影院,因为当季大片都能在这里找到。据影院工作人员吴婧介绍:“从绝对时间来看,商业片的放映占到90%,不过周末、晚上这样的黄金时间会留给艺术电影。” 与资料馆和尤伦斯都是单个影院不同,源于香港的百老汇拥有自己的商业院线分布,它的艺术影院虽然在内地只有北京一家,但有在全国形成院线的可能性。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尤伦斯夫妇的赞助,所有项目均免费或低价向公众开放,商业收入微薄。中心会举办大量的展览、沙龙,艺术影院仅仅是组成部分之一。该影院全年放映200多场,但只有一个放映厅,最多容纳139人。尤伦斯的独特之处在于电影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水怪”说:“因为尤伦斯集中做国内原创和独立电影的展映,会吸引大量的电影从业人员前往,作者一般会亲临现场。独立电影更多地指向社会现实,讨论也有别于纯影像的东西。”

    3家艺术影院尽管经营模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盈利或者盈利困难。资料馆是国家机构,百老汇依靠商业影院的平衡,尤伦斯是私人赞助,无一能靠艺术影院本身获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致力于影视传播和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认为,艺术影院的形态应该是一个“商业影院”。“尽管资金来源可能是基金会或者拨款,但是形态必须是观众购票,不然就是公益放映。就像美国、加拿大在操场里放电影,不能叫艺术影院。”尹鸿说。

    艺术影院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兴起,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单银幕的小影院不足以容纳大规模观众,于是联合起来成为艺术院线,放映一些大制作公司不发行或者发行过的电影。艺术影院的盈利在国外同样不容易,多依靠附属收入,比如卖食品饮料、音像产品等来平衡收支。

    艺术影院是商业影院没有覆盖到的剩余市场,现在中国艺术影院的存在,依靠的是电影市场规模的大大增加。尹鸿说:“只有整个电影市场的蛋糕做大,切下来的细分市场才会有价值。和美国人每年进影院5次相比,中国人均5年才进一次影院的频度依然很低。”

    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对立面?

    “艺术电影”的概念,一直非常模糊。尹鸿解释说:“艺术电影不等于不上院线的电影,而是指有一定艺术气质、相对小众的影片。所以可能现在是商业电影的,20年后就变成小众电影。”目前国内艺术影院放映的艺术电影大致可以分为3类,优秀的中国老电影、独立电影、国外优秀电影,影院根据自身的影片来源各有侧重。

    电影资料馆之前以放映外国艺术电影为主,到2011年年底修复了八九十部国产老电影,于是从2011年11月起每周三晚上增设国产片专场,12月开始推出“新中国电影精粹”系列,《柳堡的故事》、《孔雀公主》、《小花》等国产经典电影都在放映列表中。此外,作为国家机构,资料馆会经常举办各种国家间的电影交流展映,就像沙丹说的,“我们放的不是艺术电影,是各国优秀电影”。

    沙丹说:“艺术电影并不意味小众电影。电影资料馆有传播本国电影文化的职责,如果只放映特别小众的电影,观众太少,不能起到普及作用。实验电影也要放,在小放映厅;大放映厅就放映一些优秀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希望影迷们不仅能看‘艺术电影’,更能够通过长时期的影像熏陶,学会‘艺术地看电影’,此乃终极目的。”

    相比之下,百老汇的影片显得更为“时尚”,当季商业院线中的一些文艺片也会上映,比如《钢的琴》、《转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此外,国内青年导演的一些影展获奖作品,如果没有上院线的机会,也可以通过百老汇的平台放映。

    尤伦斯艺术影院每月会有两次的“独立电影会”单元。“水怪”说:“尤伦斯很难得,是唯一选择专注国内独立电影的影院。如果国内没有一家机构做独立电影,那是很可悲的,因为它与现实密切相关。”

    影视传播博士梁君健是电影资料馆的常客,他说:“现在称艺术电影,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商业电影以票房为主要目的,而艺术电影是电影艺术家特别是法国的那批知识分子所强调的‘作者电影’,艺术价值或许更高些。其实,商业电影也有艺术价值,有的所谓艺术电影也可能是无病呻吟。”

    因为盈利一直困难,艺术影院的资金问题反而暂时不被担忧,片源成为影院的发展关键。电影资料馆是国家机构,资源丰富不愁片源;尤伦斯以独立电影见长,较少外在规章限制。于是,以放映公开引进的艺术电影为主的百老汇遇到了难题。

    百老汇曾经想购买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一部作品,但由于审查要求减去6分钟而导演本人不同意,最终没能买下。吴婧说:“北京有2000万人口,只有几家艺术影院,关键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艺术片供给。”在香港的百老汇会购买一些欧洲的艺术片,但由于现在大陆每年只有50部进口影片的额度,让一家艺术影院单独购买显得不太现实。

    艺术电影观众:普通电影观众群的塔尖

    “艺术电影观众和普通电影观众的区别?可能就是艺术青年和普通青年的区别吧。”梁君健笑言,“不同的电影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并不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多样性,不需要进行高低排序。”

    和普通观众相比,艺术电影观众要有更大的热情和勇气。一方面,商业影院可以就近选择,而艺术影院北京仅此数家,考虑到北京的交通,去一趟着实不容易。像百老汇这样设在小区内的电影中心,更是很难吸引流动观众。另一方面,商业电影通过宣传,使集体观影成为一种时尚,全北京都在看,你不去看心里难受;而艺术电影和时尚热点脱节,观众数量不多且彼此联系较少,似乎缺乏集体观影的动力。

    所以,艺术影院普遍实行和重视会员制。除了放映电影之外,艺术影院经常会举办一些影迷聚会、导演见面会等活动,吸引固定人群的参与。百老汇现有会员7000余人,还开设有自己的图书馆供会员借阅。“会员制使得观众的黏合度比较高,整个城市就几家艺术影院,固定的一批年轻人、知识分子、电影爱好者,定期举办活动,就会逐渐形成一个圈子,乐于分享观影体验、创造认同感,否则就可能只在家里看了。”尹鸿说。

    有一位在银行工作的阿姨,风雨无阻地在电影资料馆看了几十年电影。她认为在资料馆看电影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应该像在电影院里那样吃爆米花、谈恋爱,所以看到有年轻人在看电影时发短信、吃东西,就会去阻止。

    “资料馆的观众观影素质比较高,每一场都会等到字幕放映完毕,再鼓掌离场。他们也对电影比较了解,比如看到资料馆放的电影比例是4∶3,而之前在家他看到的是16∶9,或者时长不对,就会马上去找工作人员沟通。”沙丹说,“他们是中国最懂电影的影迷!”

    新媒体的发展对艺术影院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网络下载的易得更加打击人们进影院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影院宣传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资料馆、百老汇、尤伦斯等影院都主要通过微博、豆瓣、官网等新媒体宣传。尹鸿说:“艺术电影的观众是一个群落,由于没有资金人力像商业电影那样做轰炸式宣传,利用新媒体做更有针对性的聚集式营销会更适合。百老汇最近几年发展不错,和它的网络宣传有很大关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提出建设艺术院线,但一直没能成功,因为人们还没有养成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不看电影,就更不看艺术电影。梁君健说:“一个城市有十来个喜欢独立电影的观众,无法形成多样性;但如果有1000多名这样的观众,大家口味比较一致,愿意以影院观看的方式欣赏,艺术影院具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 

    “看商业电影的一部分观众会去看艺术电影,这不是两类人群,艺术电影观众是电影观众群中的塔尖。随着观众规模越来越大,会有一部分人把艺术影院当做电影教堂一样地享受。艺术影院不会规模发展,但局部的点的发展还是有可能的。” 尹鸿说。

分享到:
艺术影院的门静悄悄地开
缺口的苹果“咬”了中国作家一口
弗兰克·盖里:
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以人为本最重要
王迦南蔡小丽伉俪办画展
《清敕修大藏经》修复工程启动
“公共文化基层行”启程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