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看到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时,我以为这又是一个白雪公主的故事。于是,当年那个一心盼望着长大成人的小姑娘狠了狠心,斥巨资买下了这本蓝色的小册子。
那时的我是个整天穿着肥大校服晃悠的中学生。从小到大,我所经历的一切似乎都顺利得合乎逻辑。对我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需要占用很多精力的事情,而每天仅有的烦恼就是上学和回家时地铁能不能挤得上去。
书的内容一度让我很失望,因为它丝毫没有涉及期待中的浪漫故事。我只知道,小王子拥有一个只够自己生活的小星球,两座活火山,一座死火山;他种了一朵玫瑰花,怕它感冒,每天晚上都要把它放在罩子里。
十几岁的孩子能理解并记住的大约也就是这些了,我甚至觉得这些故事读起来有些索然无味,因为,生活似乎本该如此。
我和伙伴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情上:在学校花园里捉一种橘红色的会跳的硬壳虫子,比赛谁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更多的位数,上课玩五子连珠,把兔子和乌龟带进教室让它们赛跑,看谁的自行车骑得最慢且始终能保持平衡,集体逃课去看乔丹退役前公牛队的最后一次总决赛……
无忧无虑,日子过得单纯而快乐。我会时常想起小王子,幻想着和他一起看着一颗来路不明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叶,然后生出一朵硕大的花蕾。
直到高三毕业。
大学第一学期还没结束,我就带着一肚子委屈回去找中学老师诉苦:大学生活一点儿都不好玩。身边的人似乎都很忙,忙着学习的,忙着当学生干部的,忙着社会实践的,忙着考GRE的,忙着谈恋爱的……好像每个人都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清楚把精力用在什么地方性价比最高。
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有目标并且为之努力,这样不好吗?
恍然大悟。小王子毕竟只是个孩子,而孩子也总会有长大的一天。我这样安慰自己:长大之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或许变得不一样了吧。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生活的至高原则不再是过得开心和有趣,而是要让自己做点什么,并且尽可能成功。
大人们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不得已,残酷而又现实,但是却无法逃避。我甚至开始试着理解小王子在旅行中遇到的追求权力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拥有无数星星的商人以及永远忙碌的点灯者。
我试着接受这个逻辑,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要知道,当你用“有没有用”而不是“有没有趣”的标准来衡量一件事的时候,世界会完全变了样子。
比如,谈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恋爱是不值得的,因为即便投入再多感情也没有意义;比如,与其把时间花在公选课上,还不如躲在角落里背几个英语单词,等老师点完名之后再趁机溜掉;比如,把与专业无关的各种杂书扔在一边,随身揣着本微积分习题集,以便在期末考试中拿个好分数;比如,大一时还会拿着胶水满校园糊海报,到了大三,想破脑袋也弄不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如此幼稚。
就这样,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了无生趣,尽管我拿到了几乎所有应该拿到的东西。我几乎忘记了陪伴自己整个少年时代的外星来客,忘记了那朵长着刺的玫瑰花。
再次与小王子相遇是在毕业之后。电视剧中,女主角的职业理想始终被无法抗拒的现实撕扯着,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起一本《小王子》高声朗读。
我也想起了我的小王子。在书柜的角落里,我翻出了这本蓝色的小册子,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大声朗读起来:“只要用心去看就能看清,本质的东西是肉眼看不见的。你只有眷顾了一朵玫瑰花,它对你来说才是独一无二的。正是你为玫瑰逝去的时光,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这一次,热泪盈眶。
“长大”的过程就像是一种宿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依赖大脑思考、判断,而忘记了用心去感受。
就像小王子眼中那些古怪的大人,如果你告诉他们“我见到一所漂亮的房子,红色的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上有鸽子”,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那所房子的样子。你必须对他们讲“我看到一所价值10万法郎的房子”,这样他们才会惊呼: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只要足够努力,我们之前设定的种种目标大都可以成为现实,可即便如此,依然会与生活的本质渐行渐远。
可惜,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我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孩子了。
方奕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