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80后一样,王磊一直在寻找青春绽放的地方。
7年来,他换过5个不同的工作,从一个城市漂到另一个城市,理想来了又去,钱包时鼓时瘪,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最后,他走进了沙漠,选择了新能源。在那里,他找到了青春的价值和方向。以往的苦,都迎风散去。
彰北风电场,地处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北50公里。茫茫沙地上,人迹罕至,立着两栋小楼,十几个同龄人守候着164平方公里上的267个大风机。这里盛产风,一年刮两场,一场刮半年。太阳一落山,四处漆黑,只有狂风相伴。
环境恶劣,兄弟们的心却是火热的。
“我们是第一代风电人。”说这话的时候,王磊很自豪,“我们在探索绿色新能源,干的是奉献社会的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工作也激情四射。”
“苦不苦?”
“苦,但值得,有意义!”王磊说,找到理想的职业,他就是幸运的。这几年,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不停地跳槽,直到今天,他才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发展同时代发展相结合,青春才有价值。
他说,现在回想,这几年的经历也是一个寻找价值的心路历程。
王磊是阜新人,父亲做了一辈子的电厂运行员。2001年,他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按照电力系统的惯例,他可以子承父业。但是,王磊不甘心,总想着去发达城市干一番事业。
2005年,大学毕业的他开始一路寻梦。
第一站是苏州,工作是卖房子,愿望是快挣钱。初入社会,四处碰壁,没钱就吃方便面,生病自己扛。慢慢地,他有了收入,但总感觉生活不是脚踏实地的。闲暇时,他和同事们一起泡吧、喝酒、乱消费,过得“纸醉金迷”,美其名曰:缓解工作压力。每次酒醒后,空虚与迷茫不期而至。
盲目的生活好景不长,“国八条”出台后,他的收入锐减。在第一个工作干了7个月后,他进入一所技术学校当起了老师。刚开始,他满心欢喜,查资料,编教材,很快找到了“感觉”。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于他是这所技校学历最高的教师,遭到了其他教师的排挤甚至威胁。8个月后,他离职去了珠海。他进入一家汽车4S店,开始卖汽车。
卖车和卖房子相似,他很快上手,做过月销售冠军,但内心依然感到空虚。他常想:难道青春就是挣钱和消费吗?难道我就这样为钱活一辈子吗?
没有长远的目标,工作还会继续换来换去。2007年3月,他又跳槽到某国企采购部,几个月后,成为采购业务经理,生活似乎进入正轨。但是,他心里依然没有踏实的感觉。
这时,思念儿子的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他一个消息:“华能在咱阜新建个公司在招人。”
当时,他在珠海已经买房,也即将结婚。不过,他还是上网查了相关消息,招聘方是中国华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公司,要在阜新建立一个风能分公司。
作为一个电力专业毕业的学生,他知道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日益加剧,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了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环保的新型能源。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职业,王磊心动了。
他很忐忑地投了简历,几天之后,面试的通知来了。
面试的那天,在座的几位领导年纪最大的才35岁。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一支激情的团队,处处都充满着希望与活力。
王磊说,面试后,他一下子就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是一次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机会。男人的责任不仅仅是对美满幸福的小家负责,也要对国家这个大家负责。新能源发展起来,就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也能抑制环境的污染,我愿意做这个有意义的事情。”
可是,工作的苦超出了他的想象。
3个月的培训和实习后,他们第一批13人被带到了偏远山区,任务就是在一个月内做好第一台设备的调试。东北的冬天,寒冷刺骨,晚上工作晚了,大家就住在山上的临时办公室里。没有暖气,有的人睡在桌子上,有的人找了些废纸箱垫在地上睡,更多的是把军大衣铺在地上直接睡,一晚上被冻醒四五次是常事。白天,大家吃饭都是围在菜桶旁。饭菜是用车从10多公里外的镇上拉过来的,一桶炖菜,一桶馒头,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在这样的开拓中,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09年12月31日23时59分,彰北风电场第一台风机并网发电时,王磊和兄弟们望着风机激动得流泪。
之后的工作更苦,他们要到野外工作,一个一个调试风机。记得有一次爬机作业,王磊带了一杯刚泡好的热茶。当他爬上70米高的风机,想拿出来喝一口时,发现杯子已经被冻上,茶水也变成冰疙瘩。这样的苦,大家都一笑而过。
“我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可能是一种理想和信念吧。”王磊说。
不知不觉间,他在这个公司已经工作快4年了。在外人看来,他现在的生活依然艰苦。妻子跟他从珠海到了阜新,刚出生的小女儿,他每两周才能见一次。
有时候,他想起当年来回跳槽的经历,会不好意思地笑笑。但不管怎么说,他感觉现在的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找到了一个愿意奋斗终身的工作。
荒凉的野外,寒冬酷暑,漫天黄沙,一群身穿蓝衣的年轻人,围着风机奉献青春,他们是第一代默默奉献的风电人。王磊说:“现在才知道,有价值的生活很充实,有理想的年轻人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