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现实题材不再缺席

纪录片记录普通人的生存与梦想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22日   11 版)

    23岁的上海脑瘫男孩小龙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店。为了帮助这位“2011年度最励志男孩”实现梦想,音乐人胡彦斌带着一群形形色色的家乡人一起,在CCTV-1大型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的舞台上奋战了两个月。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作为“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项目之一,小龙的创意小店终于筹集到第一笔启动资金。

    没有渲染,没有煽情,纪录片《梦想合唱团——胡彦斌》质朴甚至有些平淡地记录下的这一切,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从2012年3月开始,央视纪录频道“活力中国”项目首批成果——包括《梦想合唱团——胡彦斌》在内的14部由社会制作机构承制的现实类题材纪录片陆续亮相CCTV-9。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成就普通人的梦想,成了这些作品共同的追求。

    十年如一日痴迷于为野生动物留影、看见野兽就特别兴奋的王放和徐健(《野生动物摄影师》);无意间闯入电子商务,一路在淘宝网摸爬滚打过来的店主陈丽(《网上舞霓裳——陈丽》);遭遇陷车、迷路、野牦牛攻击等惊险之后,单人单车穿越藏北羌塘和新疆阿尔金两大无人区的越野发烧友刘思远(《关山飞渡》);放弃按部就班的上班族生活,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第一套汉服,在众人复杂的眼光中开了自己的汉服公司的杜峻(《我为汉服狂》);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带领山西碛口农民经营农家乐,将黄河岸边没落的古镇变成聚宝盆的农民李世喜(《我是老李》)……

    在外地年轻人来北京寻梦和圆梦的故事里,观众看到的更是一个个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梦想:

    文艺青年马智宇来到北京想要实现歌唱的梦想,却误打误撞成了一名婚礼司仪,在经营公司的同时,他把歌唱事业融汇到婚礼当中,录制婚礼mv,让理想和现实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梦想照进现实——马智宇》);1997年,宋非凡身揣200元独身从农村来到北京闯荡,扮作小丑送花,从一个每月只有几百元收入填不饱肚子的外地打工者,成为在全国各地拥有多家分店和加盟店的总经理(《非凡小丑“宋”花记——宋非凡》);一个曾经怀抱一夜成名幻想的年轻人从河北保定只身来到北京,在北漂的历程中,他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北漂族身上找到了商机,创建了“爆笑丸子”话剧社,把自己的北漂经历编写成剧本《京漂》,搬上话剧舞台(《爆笑丸子》)……

    无论业内专家还是普通观众,一个不约而同的感受是,相对于以往纪录片历史文化当家的格局,14部纪录片将镜头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物,让纪录片回归其本质属性:人文关怀。在讲述每一位主人公故事的同时,创作者在极力展示生活的本真质感,让作品散发出新鲜的时代气息。

    经过多年沉寂,中国纪录片产业再次出发,踏上了繁荣发展之路。然而,繁荣的背后,却掩盖不了现实类题材长期缺席的尴尬。打开电视机,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占据了荧屏的大部分空间,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荧屏上播出的绝大部分纪录片不是历史建筑,就是考古发掘,不是珍奇古玩,就是山水风光、野生动植物。

    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比起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易陷入“敏感”地带,操作层面更难控制,人力投入成本也水涨船高。“关注个体生命与生存状态的纪录片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宏大叙事、重构历史的作品。”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实题材的严重缺失,让中国纪录片普遍缺乏对现实和当下的观照,缺乏对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关注,同时也缺乏角逐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比起‘中国过去发生了什么’,他们更关心‘中国正在发生什么’。”面对中国纪录片“走不出去”的苦恼,已有50余年纪录片从业经历的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陈汉元坦言,自己曾问过不少国外同行,中国纪录片怎么拍才会受欢迎,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最好是拍出你们中国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乐趣,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向往,还有什么问题等着他们?他们的信心、态度等到底怎么样?当然不是通过你们中国同行自己的意志表达,而是通过实际的镜头来表现。

    “很多导演喜欢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来拍纪录片,表现宏大的主题,追求震撼的视听效果,可是拍出的作品就像美术馆里的油画一样,虽然精美,但只能远远地欣赏,缺少与观众的互动,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作为中国最大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和制作平台,纪录频道应该引领纪录片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让海内外观众感知到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从2011年7月起,央视纪录频道以“活力中国”为主题,面向社会制作机构征集节目,51家机构参与,31家机构投标,共征集到104集纪录片节目。在刘文看来,让这个频道播出的作品更接地气,把当下的热点,中国人的智慧、情绪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都表达出来,已经成了央视纪录频道的当务之急。

    目前,全国有2000家以上的社会制作机构可以制作纪录片。过去,由于播出量的限制,这些公司为了生存发展,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广告片、宣传片,不少怀有社会责任感和纪录片情结的导演梦想着制作出高水准的作品,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和播出平台。

    “国家纪录片平台与社会制作力量非常坦诚地进行合作,将会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带来一种全新的局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认为,纪录片主动走向市场是这个时代的明智之举,有一批社会上的制作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才会更接地气,才会有后续持久的力量。

分享到:
“醉驾入刑”执法标准是否需改进
外来人口何时能住进公租房
中央电视台召开“走基层”报道研讨会
纪录片记录普通人的生存与梦想
守风场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