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院士评选可能是“次优结果”

本报记者 叶铁桥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23日   07 版)

    饶毅和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也引发舆论对院士评选制度的反思。是评选机制产生了问题吗?

    选举结果可能是“次优结果”

    中科院院士评选,所依据的文件是院士章程,具体操作则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院士增选细则》)。这些文件显示,成为候选人后,院士评选大致可分为三轮:第一轮,产生初步候选人;第二轮,产生正式候选人;第三轮,投票选举出院士。

    饶毅“倒”在第一轮,也就是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的时候,他就出局了。

    初步候选人的产生过程是,各学部常委会将本学部院士按专业划分为若干评审组(每个评审组应不少于15人),同时将本学部的有效候选人亦按相应学科分组。接下来,先由评审组的院士对本评审组的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打分,然后,学部办公室将评审组打分结果和初步候选人选票寄送到本学部院士。院士对本学部的全部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打分后将选票寄回到本学部办公室。各学部常委会以评审打分结果确定初步候选人。

    施一公则“倒”在后面一轮。通讯评审后,会议评审开始,产生正式候选人。会议评审的程序是,各学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全体与会院士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得票数多少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

    根据规定,最后,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成票数多少为序依次入选,成为新科院士。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称,光从院士选举制度上来说,“我认为还是相当完善的”。

    他说,中国的院士选举还有公示制度,这一点没有哪个国家能比。“一些国外的院士到中国来,谈到院士选举的问题,他们都觉得中国的院士选举相当严格”。

    但他说,“但是否某一点需要改进,我不谈这个事”。

    要求匿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生科医学部A院士也称:“院士选举是我知道的中国所做的所有事情里面,可能最民主、最完善的。如果攻击它的话,我觉得大家真是找错目标了。”

    饶毅也认为,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并非问题所在,“我觉得科学院院士的选举,大体范围内还是比较公正的”,“我同意程序没有问题”。

    朱作言院士认为,虽然院士选举是个非常民主的过程,但民主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反映了这一时期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看法对还是不对,那是两回事”。“民主只是大多数人的意志,这个意志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有些是最优,有些是次优”。

    他说,从院士群体的意见来看,在这个时期,大多数人对他们两人的当选还有不同的看法,并不等于将来还会有同样的看法,这只是一个时期的问题。

    他同时强调:“我并不是说大多数人的看法就完全是对的。”

    A院士也称,院士选举次优的结果“不能说绝对不出现”,“比如里面有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的人都不是他(研究)领域里面的人,判断他是最优还是次优是很困难的”。

    有候选人因拉票而落选

    也有院士对评选机制提出疑问,曾多次主持科研体制改革调研的中科院生科医学部王志珍院士就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称,院士评选机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也不能这么说”。

    有院士提到,中国院士的公开评选虽显得透明,但也为候选人活动造势甚至送礼拉票留下了空间。孟安明和朱作言院士都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他们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做法会取得相反的结果”。

    A院士称,院士候选人送礼,“很多是变相的,比如说送茅台酒、好烟、保健品等,有的时候如果说觉得这个(候选)人他还比较能获得认可的话,可能会有一点作用”。

    他说,如果候选人跟有投票权的院士完全不熟悉,他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让院士去了解他,“肯定是每个想当选的人都会有这个做法,比如请他做个学术报告”。“因为好多院士跟候选人不是同行,很难判断学术水准,如果关系拉得比较近,他做的工作讲得也更清楚些,这种情况下,才能得到选票。不是简单地说是买卖关系,我觉得这种情况是极少的,而且不太可能的”。

    此前,饶毅就称,现在很多国内生物学教授都不去听生物学报告,但看到有院士作学术报告就去听。A院士说,这是灰色地带,“你说绝对不可以也不是,你说他没有不道德的地方也不对,他是在拉拢感情”。

    饶毅认为,拉拢感情是缺乏自尊。

    据透露,在今年中科院生科医学部的院士选举中,就有一名候选人因为拉票在最后一关落选,且受到调查处理。

    另一问题在于,由于新学科的发展,院士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熟悉也容易导致问题,一些做得很出色的候选人可能因此被淘汰。如A院士就提及有些候选人所在领域可能让大多数院士感到陌生。

    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何毓琦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同行院士评审在美国院士评选中非常关键。由学部任命的同行评审委员会由30~50名院士组成,“所有新当选的院士都会受到鼓励,加入同行委员会,服务至少3年,以保证委员会始终保持新鲜的想法和思想。同行委员会中会有两到三位院士对每位候选人的学术领域和学术水平非常了解,能够公开站出来为他讲话”。

    何毓琦还称:“在中国,学部根据院士投票结果对候选人进行排序和淘汰,这是一种非常机械化的淘汰制,可能会导致非常有价值的候选人被不公正地淘汰,没有解释也无权追索。”

    资料显示,美国科学院院士选举完全是秘密进行的。候选人不知道自己被提名了,整个过程就像诺贝尔奖评选一样,接到电话才知道结果。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

    相关文章:

    饶毅施一公为何落选院士

分享到:
饶毅施一公为何落选院士
院士评选可能是“次优结果”
“华杯赛”初赛全国卷泄题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