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上海重现24小时书店

实体书店能否突围

实习生 王恬 本报记者 周凯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27日   05 版)

    3月17日,星期六,上海,小雨。晚上7时,62岁的陈敏女士又走进大众书局福州路店。

    几天前的3月15日,她在这家书店实行24小时运营的第一天就来通宵看书,是当天6位坚守到天明的读者之一。书店咖啡吧的老板郭先生记得她,当晚她读诗词、看画册,叫过两杯饮料,也短短地打过几个盹,最后买了一本厚厚的油画集回家。

    3月17日晚上的生意比开业当天好了很多。经过多家媒体的报道后,很多上海市民都知道现在福州路上有了这样一个去处,装修不错,可以通宵看看书、喝喝咖啡、上上网。

    下午1时到4时,书店经历了一波拥挤的高峰,各个分区都是摩肩接踵的景象。直到傍晚五六点钟人群才略有消散。

    顾客体验:各取所需的休闲去处

    陈敏等这样一家书店很久了,曾在各国游历的她经常去不同地方的通宵书店坐坐,享受书香沉淀出的文化质感,而之前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竟然没有一家24小时书店,让她总觉得很“遗憾”。

    3月15日,陈敏在这里坚持到了第二天上午10时多,而3月17日,她晚上9时半就离开了,“人太多,吵,看书看不下去。”

    年轻的公司职员小范是来处理自己的工作的,前一天在报纸上看到对24小时书店的报道,听说环境很好,就想来这里感受一下。学生时代的他看书多而杂,工作后空闲时间愈少,精力也难以集中。来大众书局,算是满足一下自己对读书的渴望。

    深夜11时过后,福州路附近的公共交通大多停止运营,书店里的人少了起来,过了零点,大概只有20多人了。不过相比于前两天,周末的人数依然增加了不少。

    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在为孩子挑选英语教材,另外一张桌子上有位男士一直在用电脑上网,并没有看书。远处是一对情侣,看起来像学生。零时十四分,一位白发苍苍的高个老人走了进来,表示:“至少要看到3点再回去!”

    凌晨两时多,书店里依旧灯火通明。老上海唱片悠悠的转着,间或还有眼保健操的歌声劝大家保护眼睛。

    试水24小时:实体书店的人文坚守

    最终让郭先生下定决心把咖啡吧开进大众书局24小时店的,是书局老总的一句话:“我们都是爱书的人,应当有这样一种人文情怀。”

    咖啡吧是书店里座椅最多的地方,也是顾客最可能坐下来细细读书的区域。郭先生亲自上阵,既当服务员亲自为大家端茶送书,又做领位员为大家安排座位、引导客流。

    其实郭先生对实体书店甚至实体书的前景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越来越多的网络销售渠道和层出不穷的电子阅读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连他自己都不免受到影响。虚拟的世界太强大,猛烈而持续地冲击着传统,世界向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他这样做,只是“希望能把实体书和书店消失的脚步稍微拉慢一点”。

    而书店店长吴坚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实体书店是要跟时代一起进步的,当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只能说明它们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抱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固步自封,而大众书局则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力求创新。

    “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并不矛盾,我们的消费群体是不同的。对宅男宅女来说,‘亚马逊’和‘当当’可能会更方便快捷,但总会有顾客愿意亲自来书店看看,享受挑选一本书的过程。况且我们也推出了送书上门的服务,如果有顾客想买某本书而店里恰好没有,我们会从其他两个分店调运,并免费邮寄到读者家中。

    路在何方:打造书店还是打造环境

    提到24小时书店,有两个标志性实体会浮现在爱书人脑中——台湾的文化地标诚品书店和上海几年前关门的思考乐书店。前者亏损15年终成大业,后者资金链断裂淡出人们视野。

    大众书局的管理层在24小时书店的想法开始酝酿时便前往了台湾、美国、英国等地的通宵书店进行学习和考察。目前实体书销售的利润并不高,加上房租、水电、人力等等成本,一家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往往只能被形容为“惨淡维持”。所以像诚品书店一样作为一个平台,以书籍为主线进行立体经营,可能是目前书店盈利的唯一选择。

    大众书局福州店改造为24小时书店后,除了咖啡区,书店还被专门辟出了艺术创意品区。绿植、茶具、小工艺品高低错落摆满一面墙,让人以为来到了工艺品小店。作为“周边经营”,郭先生认为这是必经的道路,“毕竟卖书本身是赚不了多少的。”

    在赚不了多少的情况下还进行24小时经营,每天增加5万元左右的成本,还花钱请名人来做免费讲座,这是不是太冒险了?管理层中也有过激烈的讨论,吴坚坚决站在支持一方:“这会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效应——我们做得越好越周到,顾客就会越多,购买量就会越大,所以不会吃亏。”这三天的营业额算下来,果然也小有盈余,这远远比他们原本的想象要乐观。

    “刚开业,公司的态度是能保本、有点小利润,现在看来没什么问题。”然而媒体的报道让许多市民慕名而来,究竟有多少会成为稳定的消费群体不得而知,代理店长高先生说自己不敢做太多的预测,要等一两个月后才能评估。吴坚也说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一切留待时间来检验,但书店会坚持开展文化讲座等活动,把这里打造成市民活动的文化沙龙,甚至像台湾诚品一样成为一个文化地标,谈恋爱来这里才觉得有腔调。他笑称自己是在跟KTV、夜店抢生意,希望书店的举措能够影响消费者,让大家意识到去书店也是夜生活的一种选择。

    除了书店自谋发展,政府也在考虑重振实体书店。2月29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布,上海将从新闻出版专项资金划拨1500万元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尤其是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吴坚坦言,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支持,“但实话说这样支持的力度并不大,我们能做的,只是力求让书店更完善。只有自己做好,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怎样“完善”,也许还是要从服务着手。

分享到:
有机产品靠认证还是靠信誉
实体书店能否突围
教育用地需不需要“单列”
医患间的伤口需要弥合而不是撕裂
41套房“一房二卖” 广西一房产公司股东被判刑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