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强烈关注。3月2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要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京华时报》3月28日)
如果说这场悲剧完全是由医患纠纷引发的,事实上并不准确。被害实习医生王浩其实跟病人的诊治过程没有太大关系。案发前,凶手没有和医生发生争吵,凶手只是在听了爷爷的转述后失控了。为什么会失控,媒体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凶手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看不到治愈的希望,精神上过度焦虑,再加上求医不顺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虽然说这场悲剧不是由医患纠纷直接引发的,却必须承认,医患纠纷的存在,加剧了患者和医生间的信任断裂,舆论有时候又“失当”地渲染了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强化患者对医生的“仇恨”心态。不满18岁的李某某,以一种报复社会的心态,杀死了无辜的医生,疯狂的举动与医患失和的困局又不无关系。
与以往媒体关注的医患纠纷案例有所不同,这一次,无辜的医生被杀害,舆论多站在受害者的一方谴责凶手的暴行。在这一场悲剧中,医生成为弱势的一方,保护医生安全,维护医生尊严的呼声也格外强烈。3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则以“人神共愤,惨无人道”为题发表了声明,要求严惩凶手。互联网上,也会看到很多人用言语和照片表达自己的心情。
只有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医生才有可能安心为患者看病。所以,卫生部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医疗机构要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这些防范措施绝对是必要的,但是,仅仅靠摄像头、监控器、配备安保人员,就足以保护医生的安全吗?
媒体在发布卫生部这则通知时,提炼的标题大多是“卫生部要求严打残害医务人员罪行”,惩办凶手是公安部门的事情,卫生部门自然有保护医生安全的职责,却没有惩办严打凶手的权力。卫生部门保护医生生命安全的急切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在表态上还需要更多的“技巧”。
当下医患矛盾紧张,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可能会利用一些极端事件来“渲染”自身的“弱势性”。患者受到伤害的例子比较多,通常情况下,他们有更多的话语权来表达自己的弱势,医生一方不得不处于“失语”状态。再加上现实中小病“大处方”、“过度治疗”等情况的存在,医生往往“开口就是错”。而这一次,无辜的王浩被害,医生的弱势性方被显现出来。
其实,医患纠纷中,无论医生和患者都没有占据绝对优势。靠摄像头和监控器修复不了失和的医患关系,也无法真正为医生赢得尊严。重建医患信任,在国家加快医改脚步的同时,每个人必须从相互怀疑敌视转变为相互换位理解,尽量去信赖这个世界,才会有更多安全感。
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