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马兵:接过爷爷的接力棒

本报记者 陈凤莉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03日   02 版)

    微寄语

    我们年轻人要不断地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上进的生活工作态度,走好自己的路。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马恒昌的孙子,马兵如今接过了爷爷传下来的接力棒,成为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铣床分公司“马恒昌小组”的第18任组长。

    孩提时,马兵便依稀知道“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人”。那时,爷爷从外地回来时,工厂子弟小学总会敲锣打鼓地去欢迎。当时的马兵也渴望成为像爷爷那样的人。

    他第一次对爷爷的职业产生兴趣,缘于有一回偷偷翻看了爷爷的包。打开包一看,全是工具,切刀、卡钳之类的。调皮的马兵还拿着这些工具去挖土,结果被爷爷罚站了两个小时。

    当时的马兵并不理解爷爷对待工作和工具的感情。多年以后,当自己也握起这些工具时,他才明白工作和工具对工人有着怎样的意义。

    最初,马兵的专业并不是车工,而是跟车工完全不同的水暖工。2001年,马兵开始到爷爷生前工作的车间当车工。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目标”的选择——进入“马恒昌小组”,成为一个好工人。

    “我得看看你到底行不行。”厂领导提出了要求。

    马兵知道自己必须给领导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一场从水暖工到车工的跨专业学习随即开始了。

    因为不熟悉车工的工作,马兵开始跟着师傅一点点地学。别人休息时,他在练;别人下班了,他还在练。那个时候,对马兵来说,晚上经常11点多才回家。3个月后,马兵掌握了车工的所有技术。

    由于工作出色,2004年,马兵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马恒昌小组”。

    刚刚熟悉了车工的马兵在“马恒昌小组”里似乎又成了个门外汉。“原来我做的主要是铜和铁的零件,但这个小组是做钢零件,还有磨刀技术也不一样。”马兵说。

    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但马兵却并不灰心。“再学!”带着这样的劲头,马兵又开始了一次学习的历程。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书,只要一有空就仔细钻研,看不懂就问别人,看明白了再实际操作练习。经过反复练习后,马兵终于适应了“马恒昌小组”的工作环境。

    就是凭着这样一股肯学习、苦锻炼的劲头,马兵克服了一次次的困难,完成了一次次的挑战。

    2005年,厂里为小组配备了第一台数控车床。在此之前,马兵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先进的设备。

    “看说明书就跟看天书似的。”马兵又买来书研究,认真钻研数控编程原理和数控机床的基础知识,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数控编程技术,成为小组第一个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人。

    掌握了“先进技术”的马兵更加被领导看重,有什么急活、难活,马兵和自己所在的小组总是被最先想到。

    虽然被大家公认是技术过硬、工作努力的业务骨干,也曾获得各级劳模荣誉,但马兵总觉得压力很大,他希望马恒昌的精神能在自己身上一直延续下去。“小组建组60多年了,一定要把它带好。”他也总是这样提醒自己。

分享到:
每天“微捐款” 坚持十二年
广东开班培训新生代工人作家
两年找不着家 流浪儿可落户
青年技工的数控绝活儿
“点亮蓝灯”行动
关爱自闭症儿童
中石化加油站“优质服务月”启动
亚洲人民正携手创造新的崛起
马兵:接过爷爷的接力棒
他为野战士兵装上“黑匣子”
乔爽:耐心成就服务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