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他为野战士兵装上“黑匣子”

——记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连平

特约记者 丁广阳 通讯员 潘正军 孙燕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03日   02 版)

    一场大仗正在激烈进行,有人负伤,战场救护人员怎么尽快找到伤员?

    找到了,如果他伤得很重,救护人员怎么了解这位伤员的姓名、病史、血型及其所属部队?

    一名伤员被送到野战医院,但他的伤势太重,野战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的水平都有限,他还有救吗?

    战斗还在残酷地进行,死伤人数不断增加,战斗指挥员怎样随时了解部队的战斗减员情况?

    16年来,连平的工作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弃顺途 入冷门

    连平是南京军区第85医院副院长、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16年前,他是一位成功的骨科医生,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沿着现成的路走下去,他的明天“没有一点儿风险”。

    回想起来,促使连平改行的原因至少有“两件事”。

    一是上世纪末爆发的几场世界局部战争。作为医生,连平在电视上看到,美军开展远程医疗,让身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本土专家为身处海湾战场前线的伤员实施诊断、治疗,并指挥现场医生实施手术。“这条新闻深深震撼了我。”他说。

    那时,中国的远程医学工作刚刚起步,军队对其研究应用尚属空白。

    另一件事是一名来85医院进修的代职军医告诉他的。在西藏某高山哨所,一名战士突发化脓性阑尾炎,无奈大雪封山,医生上不去,电话连不上,这名战士在疼痛中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两件事联系起来,连平就想:假如我国的远程医学技术发达一些,哪怕山下的医生通过普通通讯方式指导山上的人救治一下……他随后作出了决定。

    远程医学是医学与信息学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需要医学专家与计算机专家“联姻”。寻找计算机专家不愁,但医学专家从何而来?谁愿意放下好端端的临床医疗工作,来攻这个“冷门”?

    连平决定入这个“冷门”。

    刚踏入陌生领域的连平,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他啃了30多本计算机、通信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书籍,查阅了包括军事作战理论在内的近千篇中外文献资料,写下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回顾那段日子,他常感慨:“那几年,我相当于自学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硕连读!”

    成功后,并未“见好就收”

    1997年,全军医药信息学大会在河北召开。连平掏钱买了一个不起眼的“寒酸”展位,展示自己研发的军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没想到,他的成果引起总部领导的高度关注。

    两个月后,连平意外地接到参加全军远程医疗系统技术论证会的通知。会议期间,他用自己研发的成果与3家研究同一课题的大单位进行比武打擂,成功地“以小搏大”,一举取得立项许可,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军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全军的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驻守边海防官兵的后顾之忧。这一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全军远程医学研究开发基地”的牌子挂在了连平实验室的门口。

    2000年1月23日,一台集手术外科、显微外科等为一体的高难度综合性手术,在第85医院7号手术室进行。来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王玮教授一边手术、一边讲解,画面与声音同步远程传输到千里之外的第404医院……这是我军第一次成功实施的远程医疗教学。

    2004年4月28日,在国际军事后勤技术装备展览会上,军委领导通过“全军远程医学网络系统”,与万里之外的阿里军分区卫生所、西沙群岛海军医院的医护人员亲切交谈,全场沸腾了。

    “成功了”的连平没有“见好就收”。

    他在观摩一次实兵对抗演习时发现,一名战士不慎落水,其随身携带的记录着自己姓名、单位、血型等基本信息的纸质伤票被水浸湿,难以辨认,战场救治时间被延误。

    外军几十年前就已用电子伤票取代了纸质伤票,我军为何不可?2008年,由连平牵头研制成功的“野战电子伤票”系统投入生产,正式装备作战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配发部队的卫生信息技术装备。这一成果又一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并没有因“获奖而止”。

    在一次演习中,一位首长看到“野战电子伤票”系统后对连平说:“这个系统很好,如果你们能把实时感知的卫勤数据与作战指挥平台无缝对接,让指挥员能及时掌握作战伤亡信息,这套系统就更具有军事价值了!”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连平立即带领研发团队开始攻关。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后,他们成功地将伤员数据从火线开始逐级推送进入作战指挥平台,为战场指挥员决策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依据。

    突破创新永不知足

    连平的多项课题是相互关联、交织进行的。这不,“野战单兵搜救系统”也诞生了。

    战斗中,负伤者只需轻按左肩上的呼救按钮,呼救信号便会瞬间发送至战地救护人员的手持机上。救护人员点击手持机,该伤员的姓名、部别、病史、血型以及目标方位等信息将立即显示。3分钟后,救护人员便能完成精确搜救,将伤员后送至野战医院。

    这一被称为单兵“黑匣子”的成果,再次填补了我军军事远程医学战场救护信息技术的空白。

    2010年10月,在首届泛亚太军事医学大会卫勤保障演示现场,该系统首次对外军亮相,来自美、英、法、德、日等34个国家和3个国际卫生组织的120余名军事医学专家观摩后,纷纷朝连平竖起大拇指。

    连平还是“不知足”。他一直忘不了那一年,美军侦察机在某海域上空撞毁我方战斗机,飞行员王伟跳伞落海后壮烈牺牲。海军及地方有关单位和当地群众,克服海上恶劣环境和复杂气候等因素,连续奋战14个昼夜搜救,但依旧没有找到英雄。

    连平琢磨:未来海战中,肯定会有大批海上伤员落水,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海上搜救系统。“野战单兵搜救系统”能不能向大海延伸呢?这既是当前的空白点,又是卫勤战救的现实需求。

    2011年春夏之间,连平和他的科研团队来到东海某海域,开始实施海上伤员搜救的研究,并成功掌握了对海面漂浮伤员传感器实施感知搜救的一系列数据。从此,我军有了两栖“单兵搜救系统”。

    从事军队医学信息化研究16年,连平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三等奖共5项,国防发明专利20项,有3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军空白。

分享到:
每天“微捐款” 坚持十二年
广东开班培训新生代工人作家
两年找不着家 流浪儿可落户
青年技工的数控绝活儿
“点亮蓝灯”行动
关爱自闭症儿童
中石化加油站“优质服务月”启动
亚洲人民正携手创造新的崛起
马兵:接过爷爷的接力棒
他为野战士兵装上“黑匣子”
乔爽:耐心成就服务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