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教育本质上的差距,不在其他而在师资。乡村校园里可以暂时没有多媒体教室和400米跑道,但一天也不能没有好老师。
一位智利诗人说:“我们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长,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就叫今天。”“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正是一项为了孩子们的“今天与明天”而生的创举。
湖北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既是当务之急(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也是长久之计(探索出补充农村教师的新机制)。这项计划实现了多赢:政策积极介入,资源合理配置,农村教育现状得以改善,政府行为赢得民众喝彩;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在目前看来尽可能好的教育,助推教育公平;与此同时,这一计划还为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今天起,本报将刊发系列报道,全面聚焦“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给农村教育和整个农村社会带来的改变,深入关注“资教生”群体的得与失、苦与甜,以期引起关注农村教育的有识之士和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青年朋友的思考。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镇政府从1996年到2000年,每年都给孙冲中学下发红头文件,为它定下“奋斗目标”:每年为县一中输送一名学生。当时,湖北蕲春县的这所中学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00多人,接近该校今天的在校生规模。
但它连续几年都很难实现零的突破——无法考入县一中,意味着从这里毕业的那些农家子弟,基本失去靠读大学改变命运的途径。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把4名本科毕业生送到孙冲中学,使它逐渐焕发生机。如今,这所学校的22名教师中,有17名“资教生”(参与该计划的大学毕业生的简称——记者注),其中3人成为正副校长,多人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务。
他们创造了该校升学史上的“奇迹”。这几年,每年毕业的大约90名学生中,有十分之一的孩子考入县一中和黄冈中学。
资教生们在乡村学校发挥的作用,不仅是提高了学生们的考试分数而已。7年来,大约2.1万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3500多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和1414名省外高校毕业生)被充实到凸显老态、学历较低的乡村教师队伍,在3年服务期满的人员中,超过一半的人获得当地的教师编制,继续服务农村。
有县教育局长说,资教生“拯救”了农村教育。更多的校长表示,资教生来了,学校就活了。一位老校长感叹:“湖北农村教育的历史正被这群年轻人改写。”
消除教育贫困是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
2010年,50岁的张学祥主动让贤,向县教育局大力推荐资教生李利琴担任孙冲中学校长。
“资教生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应该把舞台让给他们,这样更有利于山区教育的发展。”张学祥说,“蕲春教育的将来必定是资教生的天下。”该县共接收497名资教生,在219名服务期满的人员中,有81%的人获得编制,成为公办教师。
2002年,张学祥出任校长时的孙冲中学有1200多名学生,但只有22名公办教师,“大都学历不符合要求,除了班主任几乎就没有老师”。校长到处找人代课,以每月300元的工资请师范院校的大三学生过来实习。有一次,已经开学好几天,他租用一辆中巴车,贴着“急招代课老师”的标语,匆匆赶到湖北、安徽的4所师范学校,请来7名学生应急。
不过,那些年轻的代课教师很少能在这个山窝里待上一年。有一个班的英语老师在一学期就换了6人。2004年以后,随着资教生的陆续到来,张校长才逐渐摆脱师资匮乏的困扰。
孙冲中学当时面临的处境在湖北的农村学校随处可见。“高中到初中抽调教师,初中到小学挖人,小学大量聘请代课教师”,是湖北各县普遍的现象。2004年年初,湖北省教育厅深入调查全省农村教师状况,发现这支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且以50岁左右者居多;几乎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教师;许多学校因师资匮乏,无法开设外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在这种背景下,“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蕲春县教育局长田辉霞感叹说:“同在一片蓝天下,农村孩子受到的是不平等的教育。”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认为,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的公平。他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因教育不公被剥夺了学有所教的平等权利,那么,他后来就很难再有什么机会平等和收入公平可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人们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手段。”
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许多家长用脚投票,把孩子们送到城里读书。在监利县教育局原局长张晓冰看来,这种“逃离”农村学校的行为,反映了农村教育萎缩导致的家长对孩子前途的恐惧。
最近,印度一群经济学家撰写的《基础教育公开报告》指出,尽管印度儿童的入学率高达95%,但教育体系缺乏动力,很难提供足够优秀的劳动力,不能满足该国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拖累了印度的经济。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在印度的一所农村学校(该校有450名学生,但只有9名教师)找到了这份报告的现实依据。他说,眼下,印度很难帮助未来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年轻人做好进城的准备,这所小学就是一个明证。
值得期待的是,近年来,中国已把教育列为最重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由国内一群教育学者组成的“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在几年前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公共政策首要的和主要的职责是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消除教育贫困应该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
资教生成吸引生源的“法宝”
作为一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正是公共教育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体现。它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岗位,把大学毕业生送到农村学校。事实表明,这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校长们把资教生视为“定心丸”和吸引生源的“法宝”。这样的例子很多。郧西县马安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只是因为某位资教生在新学期继续担任孩子的班主任,便取消了把儿子转到十堰市区读书的计划。
蕲春县南征中学的招生曾屡受城区学校的挤压,但它最近几年的入学率却是百分之百,且人数逐年增多。附近几家工厂的老板也把孩子送到了这里。校长说:“这与资教生有关,他们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公安县郑公中学曾因缺乏优质师资,办学一度难以为继,但在2006年,它的招生人数却超过了此前两年学校的招生总和,达到700多人。周边3个乡镇的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资教生之名而来”。该校当年有资教生41名。
郧西县的马安中学,今年春季开学接收了30多名从外校转回来的学生。这所大山深处的中学美名远扬,它在全县中考综合评估中已连续8年位居第一。该校现有教师35名,其中资教生20人。校长估计,再过三四年,随着老教师退休、转岗,站在讲台上的就全是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资教老师了。
目前,在湖北一些县,资教生在农村中学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五分之一。有人乐观设想:若干年后,当湖北农村学校的老教师都被替换成年富力强的资教老师,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阳新县教育局局长称赞这项计划是“德政工程、惠民工程”,他说,我县百万父老乡亲殷切期望它能够继续实施。
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是“农村资教行动计划”的典型受益者。这几年,它的师资紧缺状况得以缓解,使得初中平均班额减少了14人;在农村初中几乎没有一个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老师的情况下,资教生的到来,带动阳新县初中教师的本科学历比例上升了42%;各个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国家的要求开齐各类课程,并缩小了和城区初中在中考成绩上的差距。
他们来了,学校就活了
张豪英是孙冲中学附近一家小餐馆的老板。去年,他的大儿子从这所学校考入县一中,“他现在的成绩,在1400多名学生中,是前60名”。
张老板感谢资教老师为儿子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孩子进入初二年级时,将他调换到全由资教生任教的班级。“儿子在这里读了3年书,我很满意。”他说。有一次,他去送饭菜,路过孩子的教室,“看到里面在冒火,很多学生惊呼”。那是化学老师(一名资教生)在做实验。这位家长评价说:“他上课很有趣味性。”
张豪英总结资教生的价值:他们来了,学校就活了。对此,小餐馆的老板和校长们、教育局长们达成了共识。
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在湖北1900多所农村中小学资教的老师,虽然还没有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已成为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校长们对这些年轻人的倚重表明,他们已成为学校中举足轻重的角色。蕲春县南征中学校长张北平将14名资教生视为“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战友”。 他态度诚恳地表示:“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
张校长倡导“孝文化”,用新型孝德治理学校;不办重点班,认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他不允许学校补课。“一些老教师反对我,他们认为学校不需要创新,只要能多些学生考上高中就行。”张北平说,“资教生们思想活跃,有前瞻性,总是站在我这一边。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想法就是天方夜谭。”
郧西县正在大力推行“自主教育”,提倡把班级和课堂还给学生,把创新和民主还给师生。县教育局副局长彭晓映说:“郧西的课改能这么快推动,资教生功不可没。他们非常认可课改的理念。”
这些年轻人初登讲台,没有教学的历史包袱,像一张张等待着描绘美好图画的白纸,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在湖北省教育厅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中,资教生的表现最抢眼。他们中已有2000多人在县级以上教学比武和学科竞赛中获奖。一些老教师把“课外访万家”当成负担,“而资教生三五成群,唱歌,野炊,家访访出了诗意”。据南征中学校长张北平了解,他们在一个学期的家访量平均达到40家,是当地老师的两倍。
作为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资教生们不想再把那一套强加给自己的学生,他们“推崇快乐学习,不喜欢课堂压抑的氛围”。 浠水县马垅中学的刘莹莹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书面表扬”:“你讲课时,那甜美的声音使我们完全陶醉其中。你总有办法让我们上课时放松心情。希望你能继续这样教书。”
他们的不少尝试和探索,体现出了教育者的智慧。阳新县的杨露老师给七年级上文言文《陈太丘于友期》,她请同学们“演戏”,扮演文中的各个角色。
一位物理老师讲光学,首先列举大自然的神秘现象,然后把问题抛给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堂课就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名九年级的男生回忆光学课时说:“我觉得那节课过得好快。”
孙冲中学校长李利琴去听数学课,“感觉耳目一新”,“竟然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并用一首诗做结束”。数学老师谢丹君说,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比简单教他们加减法更重要。
为错过这些年轻教师的同学感到遗憾
资教生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村的学生们从书本里和无聊中解放了出来。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倡导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记者发现,只要有资教生在的学校,学生受教育的幸福感就能得到提升。
孙冲中学九年级的孙笑说:“我替那些没有来这里读书的小学同学感到遗憾。他们错过了这些年轻的教师。”
在资教教师眼里,考试成绩依然很重要,但他们还看重分数之外的表现。杨胜金201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化学系,目前在郧西县马安小学任教。他的班级有49人,但在去年的期末考试中,只有10人得到了学校的奖励。他自己花钱印奖状,把它们颁给了30多名学生。“我主要是鼓励进步。”他说,“学习态度很好、字写得不错的同学都在奖励范围。”
与“素质”和“能力”有关的活动出现在乡村校园,那些在城市学校看起来不够“上档次”的活动,却是一些农村学校从无到有的突破。譬如“魅力讲台三分钟”的演讲活动,学生原创诗歌朗诵会,创办简易的班刊。一些学校的广播台开始发挥新的功能,从以前的发通知、播放广播体操和音乐的工具,变为小主持人和小记者们的舞台。
在资教生到来之前,很多学校不敢想象他们的学生会有机会组建书法、绘画、太极拳、健美操、合唱、手工制作等各种兴趣小组。阳新县有3000多名初中教师,但此前只有不到50名体育、音乐、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资教生终结了许多学校开不了这些课程的历史。
在他们中,有大运会的武术冠军、全国城运会的射箭裁判,有在大学举办过专场音乐会的优秀毕业生和办过画展的专业教师。他们只是这个群体中的少数人。但一位教育局长说:资教生在大学接受过正规的本科教育,知识面宽,很多人能在初中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
不过,在乡村学校资教生依然是稀缺的资源。我们看两个例子:湖北大学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杨娜,在承担全校的体育课之余,还要负责两所村小的体育教学。周洲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舞蹈专业,负责恩施两所学校的音乐课,每周要在相距130多公里的两校之间往返。她通常在周三下午5点左右离开,赶到途中的一个乡镇住宿,第二天早上再乘车赶往另一所学校。
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乡村学校因为资教生的出现,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在方言中生活了四五十年的教师开始改变自己的发音,使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授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不知道开启电脑,如今尝到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偶尔还会给学生们布置一道网络搜索的作业。有人甚至挪用购买家具的钱去配置电脑。
老教师们也感受到了压力,那些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既是他们的同事,也是督促者。在何欢资教的白水中学,随着资教生数量的增加,有6位从小学“借”过来的老师又被“还”给了小学。有老教师难免发牢骚:要那么多资教生干吗?但私下里,他却开始苦读自考的本科课程。
本报记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