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桌子,一块标识牌,一幅雷锋画像……如果不是丢了东西或捡了东西,西南交通大学的很多同学恐怕不会注意到在学校一食堂电梯旁的雷锋公司服务点。3月26日,西南交通大学雷锋公司就这样开始了新学期的业务。
事实上,这个学生社团比任何一个在校学生的在校时间都要长。自1999年秋天成立以来,这个以失物招领和义务送信为主业的学生社团,已经在这所高校存在了12年。
12年来,经雷锋公司周转的遗失物品数量,已经无从统计。但有记录的数据显示,经雷锋公司送达的收件人信息不详的信件,平均每个学期多达500封,上个学期更多达800封。
其实,雷锋公司与“公司”无关,与一切涉及交易的市场行为无关,社团名称仅仅是“雷厉风行、公而忘私”精神的谐音表达。
每到中午和傍晚的就餐高峰期,拾到丢失物品的学生可以将东西交到位于一食堂的雷锋公司值班处,值班同学登记并接受学生的失物查询——他们每天就跟钱包、一卡通、身份证、银行卡和钥匙等物品打交道。
天天接触值钱玩意儿的雷锋公司成员,最看重的却是精神上的满足感。有一次,雷锋公司前任会长李伟伟将一个装着厚厚一叠纸币的钱包交还给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方马上抽出一张百元大钞,要交给李伟伟,以示感谢。李伟伟婉拒了:“雷锋公司就是干这活的,凭啥需要人家的奖励?”
现任雷锋公司副会长梁姗姗是在雷锋公司的感召下加入社团的。有一次,一封从北京寄来的信迟迟没有收到,梁姗姗以为寄丢了。过了两个月,雷锋公司的同学把信送到她手中。梁姗姗很激动,就像“一种宝贵的东西失而复得了一样”。后来她加入了雷锋公司的团队,体会着“做小事也可以让自己感到欣慰和满足”的心情。
尽管是小事,花费的精力却不少。有的信件因为没有写明收件人的详细地址,就无法顺利投递到收信人手中。每周二和周四,雷锋公司的“爱心信使”会前往收发室领取信件,然后花上一个下午甚至一个星期帮这些信件找到主人。
这个过程异常曲折。他们会根据信封上的个人信息,通过学校的信息系统查询收信人所在的班级,根据班级联系表找到班级联系人,最后通过联系人找到收信人。
有时候,他们还会遇到小小的插曲。比如,有的同学会误以为他们是推销人员,而把“爱心信使”挡在门外。
多数雷锋公司成员珍惜着“这段有意义的记忆”。老会员陈磊说:“有时看见别的同学在课余开始放松,我却要去送信,心里偶尔也会不舒服,但就像你喜欢吃某种东西一样,当你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充满激情,不会感到累。”
眼下,尽管雷锋公司的会长们还在为紧巴巴的失物存放场地而发愁,他们操心更多的,却是怎样让这个公益社团形成持久的生命力。“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根据会员的志愿服务时间进行星级认证,认可志愿者的服务成果。雷锋公司的同学也做了很多事情,应该怎样认证呢?怎样激励他们呢?”李伟伟说。
但他强调一点:“雷锋公司的定位一直是默默地把事情干好,虽然很小,但是干了就好。”
本报成都4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