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4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几十名资教老师拿着很低的工资,住在十几平方米的陋室里,却一心想着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轨迹

爱与激情对教育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李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09日   03 版)

    2009年7月9日早晨7点,在湖北经济学院,来自省内外190多所高校的4000名资教生举行千人大会操,吹响了“集结号”。CFP(资料图片)

    从贴在湖北省郧西县马安中学墙壁上的“人生规划表”来看,大山里的孩子对未来的期望,与城市同龄人的梦想没有多大的区别——想做动漫设计师或高级白领、企业家、教育家、战地记者、武汉市市长等。还有学生想上哈佛大学,或者做美国总统,也有几个人计划“当农民”。

    把马安中学和山外的世界连通起来的,是一条紧靠悬崖的狭窄马路。在连绵不绝的群山之间颠簸50多公里后,同学们才能看到县城的车水马龙。

    阻碍他们朝理想迈进的,除了大山,还有横在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

    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后,人们开始期盼农村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但短暂的兴奋过后,人们很快发现,这个转变的过程远没有最初想象的那样乐观,它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让人感到沮丧。

    在今年的两会上,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发表观点认为,现在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从而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下的不良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形成社会阶层的固定化、凝固化,形成职业的世袭化。农民的孩子外出当农民工,他的孙子也只好当农民工”。

    资教生的出现,唤醒了一些大学毕业生的使命感,让他们有了凭借一己之力为孩子们实现人生目标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学生们用下跪表达对资教老师的感激

    孙笑是蕲春县孙冲中学九年级学生,很快就要读高中了,但她说:“我不想毕业。想再读一年,让他们(指资教生)教。如果有可能的话,真想把他们带到高中去。”

    资教生颠覆了农村学生心中古板、严肃的教师形象。“上课时,是老师;下课后,是朋友。”孙笑这样总结新型的师生关系。她说,有一位资教老师在课堂上发脾气,摔本子,“然后他又道歉,说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生反而更喜欢他”。但她抱怨一位老教师对她作出错误的惩罚后,拒绝道歉的行为。孙笑委屈地说:“他说,老师怎么能向学生道歉?然后更严厉地批评我。”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湖北多个县市的中小学校,发现不少学生和孙笑一样,受资教老师影响,产生了“读完大学,也要去资教”的想法。

    蕲春县教育局政工科副科长吕凡负责资教生的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资教生绝对是农村教师中最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群体。他们上的课最多,也最受学生们的欢迎。”

    这些投身农村教育的青年,用实践证明了爱与激情对教育的至关重要。

    资教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与责任,有时会以哭泣的方式体现。“好几位老师在我们面前哭泣过。”孙笑说,“他们对我们投入了很多的感情。”那些年轻的女教师都是被学生气哭的。也有例外。三峡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王华芳,在接手语文教学的第一个月,因为担心教不好这门课,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在寝室哭鼻子。结果是,王华芳成了一位受学生们欢迎的语文老师。

    不过,只能得到泪水的教学生活显然难以持久,学生们的安慰、情感和进步才是支持资教老师的强大力量。浠水县马垅中学的一位女生在信中宽慰她的老师:“不要伤心,因为我们女生都喜欢你、爱戴你。你难道没发现,你的行动正感染着那些品行恶劣的学生吗?你用爱感化了一个个同学的心灵。虽然老师你年轻,但你很伟大。”

    资教老师们对农村孩子的“纯朴、重感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内心简单的年轻人,很容易被这些东西打动:学生写的一封饱含感情的信、送来的几个土鸡蛋或悄悄放在宿舍门口的一束野花。记者还听说,有3名很调皮的男生,在毕业离校之际,竟然相约来到一位资教老师的办公室,用下跪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善举是真正的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发生在资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很多故事,都与“爱”有关。

    郭勇在浠水县马垅中学资教,他了解学生的渠道也包括“小作文”。主题是:老师,我想对你说。学生不需要署名,但他基本能判断出每篇文章的作者。

    他因此得知一位女生的“梦想”,是想去县城看一看。这名同学的家境并不好:她和爷爷奶奶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在外打工的爸妈已7年没有回家。她性格孤僻,但文章写得不错。2010年暑假,郭勇和同在一所学校资教的妻子朱海霞决定带这名女生去上海观看世博会。

    夫妻俩花光了半年的积蓄,得到了学生的一句话。她满脸灿烂,笑着说:“老师,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这么开心。”

    孙冲中学的石燕老师请同学们每周写两篇小作文,“什么话、什么事都可以说”。“这是我了解他们内心的一个窗口。”她说。

    她认真地批改两个班的小作文,评语往往比文章更长。冬天的晚上很冷,她一边泡脚一边读孩子们写下的文字,“很费时间,也很享受,觉得是和90颗心在交流”。一些学生拿到老师发下来的作文本,首先看的不是分数,而是石燕的评语。

    和一些老教师相比,这些年轻人更容易被学生们的苦难经历打动。他们还善于借助媒体和大学社团的力量发动募捐,为山里的孩子提供牛奶、图书、免费午餐、过冬的棉衣和治病的费用。

    白水中学的何欢与5名资教生向一名男生提供的帮助从2006年延续至今。这个孩子的父亲在他尚未出生时就已离世,母亲在他两岁时改嫁,他被一位70多岁的远房亲戚收养。老人靠卖鸡蛋存了3600元,用来供他读书,却落入小偷之手。他没钱吃饭,靠捡他人吃剩的馒头熬过了几天,直到被资教老师发现。在最初的一年半里,几位工资微薄的资教生轮流捐钱,以确保这个孩子不饿肚子并有钱买书。后来,他们向武汉一家报社求助,为那名学生募捐到15000元,一直供他读到高三。

    在恩施资教的向伶俐,创建博客:“为了孩子的明天”,她和同事们走访了本校2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把他们的故事发表在博客上。5年多来,她募集到资助金6万多元,并惠及3所偏远小学的150余名留守儿童。

    一位校长对资教生的善举表示了敬意,他说,这些善举是真正的教育,会对那些年幼的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孙冲中学的孙笑同学在讲述一位资教老师倡议的募捐活动时说:“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向身边的同学表达爱心的机会。”

    聋哑学生的进步让老师激动得手发抖

    许多乡村学校拥有的教学设施就像它所在的村庄一样贫瘠。但这种“贫瘠”却激发了资教生们独特的创造力。他们善假于物的能力让一些老教师大开眼界,并启发他们:只要对学生有爱,愿意为他们用心,就能摆脱一些条件的限制。

    人们很难想象罗融华与她的同伴们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望坪小学举办的首次运动会。学校没有跑道,没有秒表,连乒乓球也是奢侈物,但他们竟然为运动会设立了11个趣味项目,600多名学生中,有400多人参加,让“整个校园high翻了天”。运动器材包括替代鞍马的长凳,被当做球门使用的校长家的长腿木桌,以及脸盆、树枝、瓦片、竹竿等。罗融华说,快乐可以这么简单。

    许多资教生都有类似的创举。他们想方设法为学校增添欢声笑语。而且,因为有爱,在他们身上,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恩施州的高原小学,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地方,建校30多年来,从没有开展过文艺活动。邓丽以唯一的女教师身份来到这里,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全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并教授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她尽可能挖掘学生们的潜力,激发他们进步的欲望。

    她没有放弃班上的那对聋哑兄弟,尽管,他们的父母只希望孩子们在学校“平安无事”。在音乐课上,她让这对兄弟跟着大家一起跳。在语文和英语课上,她用拼音、汉字、英文、图画和夸张的口型向他们传授知识。邓丽说:“我让他们跟着我的口型感受振动,看着我的嘴唇感受发音,我一遍一遍地伸出两个大拇指鼓励他们。”

    聋哑兄弟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步,其中一人的英语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87分。当邓丽拿着这份试卷时,她的手激动得有些发抖。

    这些讲普通话的年轻教师,善于打开农村学生封闭的心灵。9岁的春琼是常见的那一类乡村孩子: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但很害羞,缺乏自信,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老师用歌舞改变了她。她教春琼唱歌、跳舞,录下她的歌声,播放给她听。春琼现在很大方,还说长大了要当明星。在邓丽生日那天,她跑到老师房间,献唱了一曲自编的《邓老师活泼之歌》。

    春琼一边唱一边跳:“邓老师活泼可爱,邓老师美丽善良,邓老师,我已经离不开你了。”

    “开出金灿灿的梦想,沉甸甸的希望”

    若干年后,当这些农村学校的毕业生回忆他们的中学生活时,资教老师将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就像孙冲中学的老校长张学祥那样。如今,他还在感叹30多年前,两名武汉的大学毕业生被“流放”到他的中学后,带给自己的冲击。

    “他们讲现代化、机械化,描述国外的进步,那些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的东西,让我们对美好的生活很向往。”张学祥说。他相信那些带来新观念、新生活的资教生,同样会点亮山村孩子希望的灯。 

    当一名学生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向往,他便有了希望。首批资教生的学生中已有7人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资教。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大冶市采访了其中3名湖北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坦言,是一位叫叶森的资教老师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他们中有男有女,在高三之前的成绩都很差,“无心读书,只想在学校混几年”。叶老师经常讲他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渐渐对大学有了向往,“然后开始追赶”。一位叫陈俊的资教生认为,他们现在的选择就像一种“传承”,“把资教老师带给我的关心和希望传递给学生们”。他像当年的叶老师那样鼓励学生们,“目标不要只盯着这个小镇,总有一天你们要出去的”。

    记者采访了几十名资教老师,他们在言谈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使命感让人惊讶:拿着很低的工资,住在十几平方米的陋室里,却一心想着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轨迹。

    一位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资教生,发现很多学生不自信,她花了一个月时间,针对68名学生的情况,给每人写了一封信,鼓励和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

    从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石燕,希望把快乐传递给贫困的学生们。她始终在学生面前保持热爱生活的态度,每天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并乐个不停。 “我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孩子们,无论多么艰苦,生活还是鲜亮的。”她说,“我希望他们能有强大的内心。”

    石燕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力:学生们衣服的颜色变得明亮起来,女生们的发型还会随着她的发型而变化。”她试图影响学生们的未来,和他们一起讨论,“你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后靠什么在社会上立足”之类的话题。一名学生毕业后在深圳打工,也在她的引导下做了理发店的学徒——“美发”是那个小青年感兴趣的事情。

    向孩子们描述他们没有见过的大学和山外世界的生活,是资教老师们激发学生梦想的常用手段。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侯辛锋,讲述珞珈山“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图书馆读不完的藏书”。他把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拿给学生们看,他们哄堂大笑:“老师怎么当过道士,穿道袍?”他告诉孩子们:这是学士服,它象征着在知识的殿堂学有所成,是一种荣誉与见证。“希望有一天大家也能够穿着它照相”。

    他在资教的第三年,离开学校的某一天,“坐在上下颠簸的班车上,看着山沟里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忽然觉得资教就像这油菜花一样,一年又一年,热热闹闹地开在山沟里,开出金灿灿的梦想,开出沉甸甸的希望”。

本报记者 李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4月09日 03 版

爱与激情对教育至关重要
民间公益力量“微基金”“全裸晒”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