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心脏病”的幽灵,一直徘徊在人类生活中,犹如冷血的死神,亲手杀死了被誉为“美国之音”的女歌手惠特尼·休斯顿,又在美国知名记者迈克·华莱士生前苦苦折磨他。医生已“搜查”到它掳去无数人性命的最大帮凶——“动脉粥样硬化”,但拿它没有太多的办法。
不过,最近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世界前沿心血管科学会议上,瑞典隆德大学心血管实验研究中心的简·尼尔森教授带来了好消息:想要扼住心脏病这个死神的喉咙并不难,也许在未来的4~5年内,只需要到医院打一针心脏病疫苗,或者从随身包里掏出一管鼻腔喷雾剂轻轻一喷,就能够将死神拒之门外。
“我们花了20年来研制心脏病疫苗,如果我们可以证明它在临床试验阶段成功,那么就像其他预防针一样,这种心脏病疫苗将可以有效避免心脏病的发生。”身为隆德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尼尔森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人们第一次直接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拿出对策
3月底,尼尔森在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心脏病疫苗研究进展后,立刻获得了业界权威的关注——英国心脏基金会医务主任彼得·韦斯伯格教授称其“前景无量”,会议官方则认为它的影响“石破天惊”。
考虑到这种疫苗可能会影响到的人数,给予它这么高的评价也许并不稀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统计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第一位,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远多于其他死因。2008年,全世界有大约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当年全球死亡人数的30%,其中730万人死于冠心病,620万人死于中风。
心脏病疫苗的目标,是用免疫系统的力量,消灭心脏病最得意的手下。事实上,属于心脏病阵营的死神还不少: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型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不过最常见的就是尼尔森要对付的死对头——冠心病。
它的全名叫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说,“动脉粥样硬化”就是这个罪犯最常见的作案手法。
人们经常会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当这些指标不正常,就说明这些脂质已被病魔收买,它们通过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把血管变得越来越窄,直至阻塞动脉腔,造成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缺血或坏死。由于沉积在动脉壁上的形状很像小米粥,所以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而带来“动脉粥样硬化”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名为低密度脂蛋白的“坏胆固醇”(LDL)。当它经过为心脏提供营养的冠状动脉时,跟免疫系统的吞噬细胞交战,导致沉着,渐渐堵塞血管,由此切断身体动力机的动力源,导致心脏停止工作,直至人体死亡。
据尼尔森介绍,目前人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大多是使用他汀类药物。“现有的方法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从而将患者心脏病发病几率降低40%,这个数字虽然令人鼓舞,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种病仍有60%的可能性发作。”他说。
为了阻止这场疾病犯罪的发生,尼尔森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研制心脏病疫苗和直接注射针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抗体。通过调动免疫系统,提高自身免疫系统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耐受性,防止双方在动脉内展开“大战”,从而阻止血管内脂肪的堆积,进而从根本上预防冠心病。
“尼尔森教授所提出的心脏病疫苗具有开创性,这是人们第一次直接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拿出对策。”会议官方新闻稿这样评价。
为此,隆德大学心血管实验研究中心还特地与位于美国洛杉矶的Cedars-Sinai心脏研究院合作,制成疫苗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60%~70%的血管内脂质堆积。
尼尔森对疫苗的前景充满信心:“如果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能够取得在动物实验上得到的效果,我们希望它能够跟现在治疗心脏病的他汀类降脂药物效果相当,甚至更胜于这种药物。”
从一次失败的验证实验中因祸得福
作为隆德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尼尔森在这里跟心血管疾病研究打了20多年交道,个人简历上的照片也从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变成了稀稀疏疏露出白头发的中年人。现在即便他冲着镜头微笑,也没办法舒展开双眉之间宛如沟壑的皱纹。
当他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接触到该项目时,尼尔森还没想过,自己即将开始的研究会跟“疫苗”有关。那个时候,医学界开始流行一个新的学说,认为心血管疾病有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氧化在动脉内壁上的坏胆固醇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说,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心脏病最常用的武器“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由于人体内的坏胆固醇和免疫细胞不断作战,免疫细胞反攻太过激烈而全军覆没,最终横尸战场,堵塞动脉腔。
尼尔森和他的同事着手实验,试图证实这个假设。他们在兔子身上做实验,企图用兔子自身的氧化胆固醇让兔子高血脂,以此刺激免疫系统与之交战,在动脉血管内膜打成一片,最终在动脉壁上沉积一层类似小米粥样的脂类,导致动脉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他们所期待的实验结果。
“我们以为兔子的自身免疫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更加严重,但结果令我们非常失望,我们发现免疫系统非但没有刺激病发,反而似乎在保护身体,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尼尔森说,“那时候,这一切结果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然而,正是这次失败的验证实验,让尼尔森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对付大部分心脏病的根源——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既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是造成炎症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的治疗直接针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话,就能够有效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会降低炎症的发生率。”
除了需要皮下注射的疫苗,尼尔森还同时提出了“鼻腔喷雾”式的疫苗。口服的药物常被身体内的免疫系统视为非自身的外来物,遭到免疫系统的攻击。通过鼻腔黏膜摄取的药物,则可以避免攻击,更好地得到吸收,发挥作用。
“鼻腔喷雾疫苗的效果和传统注射疫苗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它们的药物原理也基本一致。目前还在研制阶段。如果它能够研制成功,将会成为一种非常易于提供的预防心脏病的方式。”尼尔森说,“在做这项研究的20多年里,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许多次失败甚至绝望。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研究可以得到进展,结果将是振奋人心的。”
前景无量,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2011年开始,已经有144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心脏病患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心脏病疫苗的临床试验。今年9月之前,他们就可以得到完整的临床试验结果,到那时候,心脏病疫苗是否有效,答案就会揭晓。
“接种疫苗可以通过干扰脂肪沉积的细胞机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这项研究的临床试验结果将十分有意义——它是否安全,长期效果怎样,等等。”彼得·韦斯伯格说,“这项研究前景无量,但是现在尚需要时间进一步研究,它在临床上是否可行,以及哪些患者能够从这种疫苗中受益。”
虽然尼尔森对研制的心脏病疫苗充满信心,但他同时表示,每次注射疫苗大约需要3~4周才能看到疫苗真正起作用,而且可能每年需要注射2~3次,一共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实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目前这些细节都尚处于猜测阶段,一切都需要在拿到临床试验的完整数据后才能得到。
疫苗研究的结果尚未分晓,英国已经有媒体将“即将挽救百万人生命”的标题用在心脏病疫苗的报道之上了。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冠心病的死亡人数占到美国总人口死亡数的1/3,而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冠心病的主要谋杀对象是45岁以上的人群。
“死于心脏病或者中风的患者非常悲惨,因为他们很多人是在壮年猝死,导致家庭失去经济来源。即便幸免一死,这种疾病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重度残疾以及由于治疗带来的极度贫困。”任南非医学研究理事会主席的教授安东尼·莫布韦说。
尼尔森则强调,“相比于其他疫苗,心脏病疫苗并非一‘针’永逸,并非小时候打过一次预防针就可以保证一辈子不染这种病。这种疫苗可能更像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才能显现出效果。”
另一方面,他认为,在目前的阶段,这种治疗心脏病的疫苗并不适合全民推广。“心脏病高危人群将是心脏病疫苗的首批适用对象,比如曾得过急性心肌梗塞或经历过中风的患者。不过,在疫苗的临床诊断也会发现哪些跟免疫相关的因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发病几率比较高,从而确定疫苗使用对象。”
对研究了大半辈子心脏病疫苗的尼尔森来说,摆在他面前的还有很多事——注射疫苗即将开始临床研究;鼻腔喷雾疫苗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第二代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疫苗,他们也还在研制。
图片由CF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