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网络文明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大学生村官制造:中国首个村级网络祭祀平台

本报记者 谢洋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13日   08 版)

    “奶奶,我们想你了。在外地打工,无法回去看你。希望你在另外一个世界一切都好。”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马山乡克安村的外出务工青年明仔虽然不能返乡扫墓,但通过横县青少年网络公祭平台,他给过世的奶奶献上了自己的思念和祝福。

    从2009年起,横县马山乡克安村大学生村官郭炜靖就开始尝试搭建“克安村网络祭奠平台”,供村民特别是那些不能赶回家的外出务工青年寄托哀思。几年过去,这个轰动一时的“中国首个村级网络祭奠平台”得到越来越多当地人的认可,今年在共青团横县委员会的指导下,这个平台由村级升格为县级,面向更大范围倡导网络文明祭祀。

    从不知网为何物,到利用网络平台为亲人献花、植树、书写悼词,发生在村民身上的变化让大学生村官郭炜靖没有想到,自己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的小小努力,竟会给乡村带来这么大的改变和影响。

    为克安村开启一扇窗

    “听说我要给村里建个网站,很多人都不相信我能做出来。”2008年9月,当学生模样的郭炜靖背着双肩包来到克安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时,迎接他的更多是村里人怀疑的目光。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郭炜靖虽然顶着大学生村官的头衔,但一没有资金,二没有项目,学习日语专业的他也没啥派得上用场的专业知识。为了快速切入工作,为村民多做些有益的事情,郭炜靖先用了几个星期时间进行村情调研。

    克安村是一个有着5800多人的大村,下面有9个自然村和一个乡镇级开发区,常年有近2000名村民外出务工。郭炜靖调研发现,由于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了,剩下的“386199部队”精神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加上文体设施滞后,导致村里赌博、玩六合彩的现象较为常见。

    在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念书时,郭炜靖就是校报《城市之光》和一轴两翼网的主编,办报建网站对他来说,是大学期间锻炼出来的本领。他觉得如果利用好这一专长,在乡村文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上多做些工作,是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智选择。

    说干就干,2008年国庆节放假,郭炜靖没有回家,专门抽出时间来建设克安村网站。村委会没有电脑,他就每天早出晚归,在邻近乡镇的网吧里整整泡了3天;村里没有这方面的预算经费,小郭就自己掏钱买域名、租服务器。几天后,当这个图文并茂的村级网站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村民对这个斯斯文文的小伙子开始刮目相看。

    “我要为克安村开启一扇窗,让村民通过这个网站及时快捷地了解本村信息,实现克安村与外界的资源共享。”郭炜靖说,随着村民对网站日渐熟悉,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他要去远一点的村屯搜集素材,村干部还会用摩托车载他去采访。

    打开克安村网站,记者看到,不仅有克安村基本情况的介绍,还有新近采编的新闻动态;不仅有政策法规的详细介绍,还有村“两委”工作报告、财务账目等村务公开信息。

    克安村网站是郭炜靖在乡村文化信息平台建设上走出的第一步。很快,他又推出了村里第一张报纸——《克安村报》,建起了首个村级网络祭奠平台,开通了首个村级公益征婚网站“克安村相亲网”……

    在这些媒介和平台的带动下,村民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阅读刊登自己村里故事的报纸、第一次通过网上献花祭奠亲人、第一次像城里人那样在网上挑选对象……

    “做这些事情,我没有想过要争什么第一,就是想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村民多办些实事。”郭炜靖说。

    能把我家鸽子的照片放到网上去吗

    4月4日下午,在克安村养鸽户陈保正家,村民陈桂荣忙完家务,拿起最新一期的《克安村报》翻看。

    “这样的报纸不是每个村都有的!”见到记者来访,陈桂荣自豪地说,从2009年开始,她已经连续做了3年《克安村报》的忠实读者了。

    在陈桂荣家床头的柜子上,整齐地叠放着已出版的9期《克安村报》。她说,在这份报纸上,能读到很多身边的事、见到熟悉的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杨锦麟在村里调研走访时,参观养鸽场的场景也被定格在第三期的报纸上,陈桂荣每次看到家人和杨锦麟合影的照片时都兴奋不已。

    报纸上的栏目很多,有“图片快递”、“文艺生活”,但陈桂荣最喜欢的是“农技广场”栏目,因为里面有很多种养方面的内容。看到村里养鸡、养龟等其他养殖户的成功经验,她也觉得特别受鼓舞。现在她已经养殖肉鸽1500多对,家庭年纯收入达8万多元。

    这份开克安村先河的报纸,除了给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带来消遣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观念和认识。

    2010年5月,郭炜靖下村走访时,陈桂荣突然拉住他问道:“小郭,你能给我家鸽子拍一些照片放到网上去吗?听说网上知道的人多了,就有销路了。”

    原来,因为天气较热,当地市场上对肉鸽的需求量骤减,而鸽子一般20天左右就出栏一批,如果不及时售出的话,会造成较大损失。郭炜靖把肉鸽代售的消息,通过克安村网的平台发布出去,很快,周边县市甚至远在甘肃兰州的客商纷纷打电话到陈桂荣家,询问销售事宜。陈桂荣这才真正体会到信息时代网络的威力。

    现在,村里人有事都爱找郭炜靖上网做做宣传。由于农村小学撤并,克安村委小学榃镇教学点的教学楼已闲置3年。村民们琢磨着将其出租,以免浪费资源。榃镇经联社主任韦照苏专门找到小郭,让他帮忙拍一些克安村委小学榃镇教学点的照片,放到网站上做招租宣传。

    在郭炜靖看来,大学生村官应该在农村网络建设方面扮演先行者或引路人的角色,比如帮助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开设网络学习班,帮助农民转变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和看法。信息化日益改变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管理和流通观念,“电脑里种田,网上做买卖”将成为农民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不能因为见效慢就不重视文化建设

    在郭炜靖的推动下,现在克安村网已经累计有13万人次的访问量;《克安村报》已出版9期,每期印刷3000份,免费发放到村民家中;依托“克安村相亲网”,村里不少大龄男女都有了结识异性的去处,好几个青年还找到了意中人;利用“克安村网络祭奠平台”,村里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还可以在网上祭奠先人,遥寄哀思。最近,他又在探索建立“团聚乡情微博”,希望通过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凝聚外出务工青年。

    在郭炜靖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全国优秀农村信息服务站”、 “中国百佳村庄网站”、“全国优秀农村信息员”等诸多荣誉证书。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郭炜靖在克安村服务的这几年做出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他看来,真正要让农民享受信息时代的便利,把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克安村1000多户村民中,拥有电脑的只有100多户。郭炜靖到克安村任职时,全村9个自然村中,较为偏远的蓬塘村还没有通电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郭炜靖多次到该村逐户上门统计想安装电话的村民户数,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到县电信公司反映。在他的努力下,蓬塘村100多户村民终于安装了固定电话。

    在郭炜靖的微博上,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贫”的不是金钱而是思想,“困”的不是条件而是理念。在他看来,和硬件上的落后相比,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更大阻碍是人的思想观念。

    今年村里的黑皮果蔗滞销,价格两毛钱一斤都没有人来收购。站在一家迟迟没有砍收的果蔗园里,郭炜靖说,如果果蔗在砍收时,能把根部的泥土清理得干净些,更加注重品牌的包装,就有更多机会得到市场认可。“像原来不注意清理泥土,不仅卖相不好,收购商还会觉得是在用泥土加重量。表面上这只是一个小细节,但背后其实是人的观念和认识问题。”

    “用信息武装农民头脑,实现文化兴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见到成效的,特别对于我们欠发达、后发展的地区更是如此,但是没有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推动,我想这个过程可能会更加漫长。”郭炜靖说,不管自己能发挥多大作用,只要尽心尽力去做了就问心无愧。

分享到:
大学生村官制造:中国首个村级网络祭祀平台
河南睢县组建大学生村官“网络春耕服务队”
浙江吴兴 大学生村官可带薪入企锻炼
四川武胜 大学生村官担任信访信息员
图片新闻
这些免费师范生为何迟迟没有编制和工资
上海市教委规定高校录取专长生要集体讨论
赴美留学呈现新变化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