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曼腾飞科技董事长王洪锋算是一名成功者,但是他不建议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困难太多了,失败的太多!”
那是他自己走过的道路。
1996年王洪锋从北京邮电大学通讯电子专业毕业,放弃了到老家成都电力部门工作的机会,选择北京一家外企。上班不到半年,“脑子一热,就下海了”。
海淀区知春路,一间20多平方米的简陋小屋,王洪锋和大学同学用借来的4万元钱开始了北京的创业奋斗。没钱注册公司,他们只好挂靠在一家电子公司旗下。
团队选择的第一个项目是录音设备系统。当时,通讯领域蓬勃发展,创业者又有技术优势,美好前景似乎触手可及。然而,这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真正进入领域后才发现,行业壁垒高、缺成功案例、人脉资金短缺,阻力重重。
前4个月没有接到任何订单,4万元的本金也告罄了。他们不得不靠在中关村帮人组装电脑度日,一个队友迫于生存压力选择了离开,一向执著的王洪锋也有些动摇,一度翻看GRE,准备出国。
不甘心就这样放弃,王洪锋翻开一尺厚的全国电力系统黄页,“打完了上面所有的电话找合作”。
无数次碰壁后,山东诸城一个电力调度录音项目为纽曼提供了机会。纽曼凭借技术优势签了第一笔7万元的订单,和这珍贵的第一桶金同样难忘的是第一次醉酒。
当年7月顺利签下的第二笔订单是寻呼台项目。“顶着烈日,我骑着自行车从知春路到车道沟,跑了近20次为合作方提供售后服务。”王洪锋说。
这两笔“破冰”订单迎来了纽曼的春天,随后订单源源不断。2001年,纽曼已经占据了全国寻呼行业录音市场一半的份额,公司规模扩展到50人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北京供电局等都使用纽曼的录音设备。
此时正逢电子产品疯狂占领中国市场,纽曼抓住了新的市场机遇,销售起移动硬盘盒,正式进军IT数码消费电子行业。
受芯片发展的限制,一度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靠价格战竞争,甚至有些企业不惜血本,以零利润或负利润求得生存。
王洪锋带领团队不断地更新外观,不断地宣传,“纽曼”品牌初进市场就大受欢迎。假IBM硬盘盒和纽曼硬盘盒一度成为最畅销的产品。
为了降低成本,纽曼先后收购了3家电子厂和多家相关行业的工厂,研发团队不断壮大,产品迅速入围市场前三。纽曼随后推出移动硬盘、U盘、MP3、MP4等,“国内的移动硬盘我们是做得最好的,MP3、MP4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2006年,纽曼冠名“梦想中国”,在全国彻底打响了品牌。
王洪锋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2007年纽曼组团参加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消费电子展,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会上推出了一系列国内畅销的数码产品。
此前一路顺风顺水的纽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CES获奖展区中没有中国的产品。纽曼前期投入几十万元,却没有收到一个订单。
“我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都一样啊!”王洪锋第一次意识到,国内所谓“高科技企业”依然没有摆脱“中国制造”大旗的阴影,产品严重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
纽曼放弃了制造盈利的扩大生产,每年把800万元投入自主研发,这占到全年营业额的15%以上。此前,纽曼基本是代工生产,创新研发投入微乎其微。
王洪锋体会到了自主研发的艰辛,“告别拆开一台机器就敢自己做的时代,模具制作、设计、整合、技术融合……所有的环节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
但他也开始尝到了原创的甜头。
2011年10月,纽曼历时3年的研发成果“凤”PC:这个电话、电脑等融为一体三网合一终端在CES上成为亮点,站台每天都被参观的人包围着,最后连样机都被买走了。美国两家知名代理商找上门来签约,中东、南美等地区也分别找到了代理商。
然而,这距离一个全新产品的真正市场化依然遥远,王洪锋把眼前的这段历程看作自己新一轮的创业,正像他所选择的代表自主创新的“凤”品牌的美好寓意一样,他期待“历经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