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厦门理工学院专业硕士招生复试成企业“抢人”平台

校企联合复试 企业评委唱主角

通讯员 唐红波 本报记者 陈强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23日   11 版)

    “企业来的技术总工、专家评委比学校教授多,录取与否得看企业‘脸色’。”这是记者在厦门理工学院首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招生复试现场看到的情形。4月17~18日,该校举行“专硕”校企联合复试环节,7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进入复试。厦门金龙、厦工、ABB公司、明翰电气等27家名企技术高管参加复试,现场“预录”员工。

    “此前确实担心首届专硕招生情况,没想到报名复试的有这么多人,而且其中不乏优秀学生。”厦门理工专硕教育指导委员主任、校长助理陈丽安教授介绍说,学校原本计划在车辆、电气工程领域分别招生25人,没想到报名复试的有近百人,有76人参加复试,招生情况比预期要好。

    “在读期间就能兼名企的‘员工’,这个对我很有吸引力。”毕业于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的考生刘俊告诉记者,毕业后希望能直接进企业上班。“他们问得很细很具体,比如一个装配图、一个零件尺寸都要求我现场板书画出来。”来自武汉的考生邵斌感言,评委“很专业,一听就知道很懂行。在他们面前,靠背书、搞突击、应试教育那一套根本‘蒙不过’,看来研究生阶段要沉下心来学些东西”。

    “企业来的评委比较关心大学期间做了些什么,毕业设计选的什么题,有哪些技术创新和应用,读研以后有些什么职业规划……”来自河南理工大学的考生赵小双参加完复试后对记者说,学校的老师一般会问我们在大学期间“开了什么课程,学了哪些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企业来的老师更看重考生的实践经历和工程技术能力。根据学校复试评分标准,专业知识占面试比重的60%;工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英语水平等也是重要的考察目标。

    车辆工程领域16个复试评委中,有10个是来自企业的总经理或者技术总工、研发部主管等,他们成为面试现场的“主角”。“之前,很多高校师生找不到研究选题,而企业有题目却找不到专业人才做,现在这个渠道终于打通了。”评委之一、厦门信源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克超认为,企业要深度介入“专硕”培养,最好是在毕业生“定型”之前就联合培养,“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知道企业想要什么,这样有目标地读研,就业时才不会迷惑。”

    “企业不要老想着去别的企业挖人,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中来。”来自台湾的林克超告诉记者,在台湾许多科技类大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校企联合培养技术人才的经验,比如企业提供奖学金、见习工资支持学生“半工半读”,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和教案等做法都值得大陆借鉴。他认为,“企业只有真正与高校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大人才培养上的投入,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才会见到效果。”

    厦门金龙客车座椅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薛清认为,从复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为什么选择读研,目标并不明确,而等他们毕业进入企业到真正上手,成为技术骨干作出成绩通常需要3年。最让企业无奈的是,往往待上3年的中高层次技术人才很容易跳槽,这就意味着,企业花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很大。而现在,“校企联合培养‘专硕’,在复试环节就能直接到现场选人,看中的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签订‘预就业’协议;学生在读研期间,就能了解并逐步适应企业工作,一毕业就能上手,无疑大大缩短了企业专业人才培训周期”。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黄红武作为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想的远不止是招生环节——他甚至已经为首届“专硕”找好了毕业后的“婆家”!他说:“‘专硕’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很明确,就是要做企业的题,用企业的资源,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想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首先把好“入口关”和“培养关”——邀请尽可能多的知名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来参加面试担当评委,就是有意识地营造企业“暗自竞争”选人用人的风气,同时,引导学校的师生明确“专硕”培养的目标意图。

分享到:
学校和企业: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校企联合复试 企业评委唱主角
别让高职学校“育人”成为空话
曾芳:90后女孩带着父亲上学
广西将首招1.5万名五年制高职学生
毕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