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4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缺水缺粮不缺文化

本报记者 徐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24日   06 版)

    “宁夏作家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清洁的日子》,郭文斌的《吉祥如意》、《寻找安详》,了一容的《向日葵》、《断臂》等作品具有浓郁基层生活气息,它们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花红需要根深。宁夏‘西海固’的基层生活是他们的文学摇篮。”日前,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基层创作座谈会”上,宁夏文联副主席、《朔方》主编哈若蕙说。

    她介绍,“西海固”是指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即被称为“苦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这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比较贫困。但严酷的自然、贫穷的生活反而激发起人们对文学的追求与渴望。目前,已涌现出石舒清、郭文斌、牛学智、了一容、马金莲等一大批文学人才,形成了颇具实力的“西海固作家群”。同时,他们热爱读书学习,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如,了一容最喜欢读帕斯卡的《思想录》、《梵高家书》,在作品中一向倡导“安详主义”的郭文斌则通读《论语》。他们的作品两获鲁迅文学奖、三获骏马奖。去年10月,西吉县被中华文学基金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文学之乡”。

    “作家扎根基层、扎根大地,用自己手中的笔,捕捉时代呼吸和脉动,刻画人民群众的心灵图景。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文学的自身要求和人民的共同期望。”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如是说。李冰把基层作家写作比作“两把锄头”,一把在土地上耕耘,一把在稿纸上耕耘——他们不仅生产物质的食粮,还生产精神的食粮。基层作家的存在与崛起,有助于唤醒基层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正如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家方方曾经谈到:“在湖北农村,一个村有没有人读书写作,对全村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从文化休闲的角度,农民也会认识到在逛集会、看电视、打麻将等休闲方式以外,还有更加高尚、更有价值的休闲方式——读书写作。因为特殊的生活环境,农村作家写作有时不仅得不到物质上的补偿,有时还会被人误解和歧视。农民作家对文学梦想的执著,对文化阵地的坚守,更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哈若蕙还讲了几个宁夏普通农民写作者的故事——在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西吉新营乡庙儿岔村,双腿残疾的农民王雪怡,在炕头上坚持写作20多年,被誉为宁夏的“史铁生”;固原黄铎堡乡的殷高,庄稼歉收了,春节给孩子买不起两串鞭炮,却坚持写作;还有袁志学,他也是个农民,农耕之余,笔耕不辍,写出半人高的一摞手稿。就在最近,在当地文联的帮助下,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  

    “提起宁夏‘西海固’,很多人耳熟能详:一是因为贫困;一是因为文学。但这片严重缺水的土地,不缺文化;这片不长粮食的土地,却长文学;这片物质贫困的地方,精神富有。”哈若蕙说。

本报记者 徐虹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4月24日 06 版

可以不富裕,不能太浅陋
掀开历史屏风,窥望共和背影
沈星:谁说美女不读书
《影画中华》申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工程”
《朱镕基答记者问》推出英文版
缺水缺粮不缺文化
《城里城外》书写乡土文化
《科学管理——理念、方法与案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