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2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他为潜艇擦亮“眼睛”

——记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程玉胜

陈德潮 刘剑 高密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29日   01 版)

    东海某海域,暗流涌动,游猎海底的某潜艇用它的“眼睛”和“耳朵”——声呐,捕捉着水面战场的蛛丝马迹。

    “发现不明目标!”声呐兵的报告,使狭小的舱室内空气骤然凝固。

    就在声呐兵全神贯注判别目标性质时,一名面容清瘦的海军大校沉稳而肯定地说:“是商船。”

    片刻后,声呐兵确认“目标是商船”。众人不禁向这名海军大校——我军著名水声专家、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程玉胜——投去钦佩的目光。

    由于海水对电磁波具有强吸收性,通过声呐辨析舰船发出的噪声,成为潜艇在水下识别目标的唯一手段。海水中传播的声音极度复杂,这一识别技术也成为制约潜艇战斗力的国际公认难题。

    经过10多年的不懈攻关,程玉胜和同事成功研制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某型设备。

    不为自己获奖 只求为部队解难

    潜艇部队有一种说法:“大海航行靠声呐”。

    在水下,声音是潜艇识别目标的唯一媒介。传统识别手段主要依靠声呐兵的耳朵进行人工判听,完全凭经验,而这种经验要靠多年的岗位积累。某潜艇支队的一名声呐兵这样形容他的尴尬:有时在水下发现了目标也不敢报,报了心发虚——判断不出目标到底是什么,无法给指挥员准确的决策信息。

    面对潜艇部队信息化作战的需要,面对潜艇官兵对技术变革的期盼,面对人力、财力紧张和各种猜疑的目光,程玉胜选择了水声识别这条难题进行攻克。

    由于课题难度大,连程玉胜带的研究生都一度想打退堂鼓,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甚至担心跟着程教授不能拿到学位。

    这也不能怪学生。当时,水声识别问题已引起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进行研究。潜艇学院作为一所指挥院校,并无优势可言。有领导善意地提醒程玉胜:“做这个项目风险很多,可能做了没结果。”

    “既然是影响海军战斗力建设的瓶颈,面壁十年算什么?要潜下心来,把它当事业干。”程玉胜这样劝导他的学生。

    然而,事实却在不断印证着学生的担心。自从开展这项研究后,程玉胜一直没有获奖成果出现。原本在学院知名度较高的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没有研究力量,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特别是许多人对我不理解,有人说程玉胜这下完蛋了,干目标识别把自己干进去了。”回忆起当初的艰辛,程玉胜感慨道。

    “设备在研制中遇到一个技术问题,调试效果一直不理想。夜深了,程主任说,算了,都走吧,明天早上5点再过来,说不定到时能有好的想法。早上5点我们来了,而程主任却在实验室里,把设备调试好了。”学生高鑫见证了导师的艰难。

    “那年暑假,我们发现信号目标特征不是很明显。一天午休时间,程主任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可以换一种数学方法试试。我从床上爬起来,按照程主任的方法实施,经过一下午的调试,问题果然解决了。后来我们还为这种方法申请了专利。不断失败,不断尝试,成功来得真不容易。”学生王易川说。

    沉寂10年的程玉胜,带领课题组在科学的峭壁上不断攀登,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追求完美 没有止境

    在程玉胜眼里,教学科研只有与部队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能量。在研制水声目标识别设备期间,他率课题组随舰艇出海累计数万海里,反复进行试验完善,不断贴近实战需求。

    设备的原理样机海上试验,结果满足指标要求,只是没有实验室的完美。有人建议:“第一台样机做出这个效果,满足了指标要求,已经很不错了。”但程玉胜仍不满足:“我们的装备将来要装备到潜艇上,如果其中存在哪怕是很微小的失误,也可能对潜艇作战产生重大的影响,必须追求完美,做到万无一失。”

    回到单位,程玉胜组织项目组连夜对系统逐项进行排查,一段一段地测试代码,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对系统进行了修改完善。

    程玉胜有一个习惯,每次到潜艇部队出差,都会带上一批未知目标的噪音信号,腾出时间和声呐技师切磋交流。他说:“搞科研不仅要授人以鱼,还需授人以渔。”

    程玉胜常说,设备安装到潜艇上,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只有官兵利用好了,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潜艇远航归来,他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设备使用情况。

    某潜艇出海归来,反映设备出现未知问题。程玉胜闻讯连夜赶到部队,详细查看装备使用情况,并与声呐员反复交换意见。返回实验室,他和同事白天黑夜连着干,问题终于复现,解决方法也随之形成。

    “为了部队的战斗力,决不能让装备留有隐患。”程玉胜对于科研奉行的是“完美主义”。他常常对学生说:“追求完美没有止境。我们的东西是让官兵用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有一次,看了学生设计的一个装备操控界面,程玉胜觉得太繁琐。他对学生说:“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打的是速度,谁先下手谁就赢得了战机。我们一定要把复杂技术简单化,能设计一个键,决不要两个。”他自己连夜重新设计,产品装备部队后,官兵反映“操作简便、效果明显”。

    他先后取得25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取得国防发明专利15项,两次荣立二等功……程玉胜“不看重这些个人荣誉”,他看重的是学科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中的10多名教员人人拥有教学科研成果,并带动了潜艇部队的训法改革。

分享到:
他为潜艇擦亮“眼睛”
五彩青春在热带雨林绽放
国际“赛马场”上的“皇冠”之争
团事新办 河南一青年微博入团
灌溉渠怎成“夺命渠”
澳门舞醉龙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