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2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国际“赛马场”上的“皇冠”之争

——中国石油润滑油研发团队的十年追赶路

本报记者 张鹏 狄多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29日   01 版)

    在惊涛骇浪的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中俄“海上联合—2012”演习现场,中国海军舰艇均装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舰船通用柴油机油”,军舰得以更自如地在深海里伸展拳脚。

    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舰队有望列装新研发的舰船通用柴油机润滑油,舰船延长油品换油期,可从3个月一轮换延长至半年。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特殊的“军功章”属于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大连研发中心的研发团队。对致力于不断改善国家润滑油水平的中国石油润滑油团队来说,这不过是牛刀小试。在他们心目中,赶超世界润滑油强国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情结。

    该研发中心主任、鬓角开始发白的翟月奎教授语调平静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跟跑。”      

    在这里,他默默耕耘了10年。正是在人生最为珍贵的10年,他带领这个团队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在国际润滑油的平台上,为中国赢得一席之地。他们10年不寻常的追赶路,恰是我国国产润滑油国际化道路的一个缩影。

    较量与突围

    船用油被誉为内燃机油的“皇冠”。在过去,船用油国际市场完全被洋油垄断,在这个领域,中国根本没有话语权。2000年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成立以前,国内船用油90%的市场被国际知名的五大石油公司占领。

    2005年,仅中国的造船量就超过了1000万载重吨,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17%左右,中国造船工业及船只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三。

    面对船用润滑油市场较好的市场潜力,各方自然不会错过。实现船用油的国产化,迫在眉睫。

    可以想象,作为一个“迟到”的“新人”,中国润滑油的国际化之路并非坦途。

    瓦锡兰公司是船用发动机的制造“大亨”。它和另一家船用发动机制造商曼(MAN) ,占到低速发动机市场的95%,是这个领域无可争议的规则制定者。

    换而言之,要进入国际船舶市场,就必须拿到瓦锡兰公司颁发的认证。

    发生在2007年的那场较量,让刘功德至今记忆犹新。2007年,大连研发中心获得瓦锡兰公司的行船实验许可。实验一旦通过,大连研发中心生产的船用润滑油就可以在装载瓦锡兰发动机的船只上进行实验。

    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刘功德博士,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跨进了润滑油的大门。从此,将其视作值得投入一生的事业。在他看来,润滑油领域充满太多值得探究的奥妙。

    刘功德和同事联络了全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将船用汽缸油用在3.5万千瓦发动机的船上,开始长达4000小时的行船实验。

    2008年,大连研发中心拿到了瓦锡兰发出的临时认证,有效期只有一年。但不久,他们便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马士基的反馈,对方“大为恼火”,称使用了中国的润滑油后,结焦严重,设备出现了严重磨损。

    此时,瓦锡兰公司也发来邮件,表示将收回临时认证,并施加压力,让中方放弃使用自主研发的添加剂。

    如泰山压顶般的压力并未击垮刘功德的信心。这位博士的底气来自对科研的自信。他和同事迅速展开自查、排查,经过数月努力,马士基公司承认问题源自他们使用了另一家国际知名公司的润滑油,与中方没有任何关系。

    两家国际公司的态度也急转直下。2008年10月,瓦锡兰公司再次发出认证:推荐昆仑船用汽缸油用于瓦锡兰所有二冲程船用发动机。这一次,是终身认证。

    “我进则洋退”

    这场波澜不惊的较量之后,国际船用润滑油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在此之前,通过BOB工艺技术认证的只有美孚一家。昆仑船用油跻身埃克森美孚、BP品牌行列,成为全球最大集装箱公司——马士基公司三大船用油供油商之一。这标志着,昆仑船用油在海外市场实现历史性突破。

    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大连研发中心的崛起,无疑成为国际赛场杀出的一匹黑马。对大连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来说,需要突破的不止一个技术领域,而是要全方位地推进提升中国润滑油的研发进程和水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昆仑的DCC3008船用系统油、DCA5070H船用汽缸油相继完成了在曼和瓦锡兰公司实船认证实验,并获得认证,成为国内最早也是唯一采用自主技术获得曼和瓦锡兰世界两大船用柴油机制造商认证的船用油品牌。

    牵手马士基,有了这块响当当的“敲门砖”,海外市场敞开了大门……昆仑船用油品牌正在国际化润滑油市场中展现出中国制造的魅力。

    “在润滑油领域,我进则洋退。”翟月奎说。

    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同时,大连研发中心牢牢立足本土,目前已经与国内一汽集团、上海汽车、广汽集团、中国重汽、石油济柴等多个公司联手,共同推进润滑油的国产化。

    在翟月奎看来,只有“和汽车行业共同努力,大家抱团取暖,制定我们自己的行业体系标准,才能整体上提升民族工业水平”。

    十年磨一剑。齐全的国际认证、优质的产品和高端的服务,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大航运公司关注和认可“昆仑”品牌,而这一切皆来源于翟月奎和这个团队始终不渝的科研坚守。

    “我们不是在自娱自乐,这里是一个‘赛马场’,经过我们的努力,努力追赶世界脚步。”翟月奎说。

    他深信,在这个国际“赛马场”上,只要“瞄准国外一流的高端产品,科技创新永不停止”,就有比肩世界润滑油强国的那一天。

    科研投入不计成本

    很难想象这支高科技研发团队的领导办公室是建筑工地上常见的蓝白相间的临时性板房。但对实验室和科研的投入,他们却不计成本。   

    熟悉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的人都知道,一以贯之地坚持对科研加大投入,是女掌门人廖国勤博士的不变理念和举措。

    “不是我个人多么有远见,只是我对润滑油的特性比别人多一些认识。”廖国勤坦言。我国润滑油工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科研对润滑油发展的引领作用,愈发证实了这位女博士当初的洞见。

    “润滑油的未来还在于科研。”廖国勤语气肯定地说,“搞科研,不是关上门自说自话,科研必须和市场结合。搞科研同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不可能开出自主创新之花。”

    这些年,廖国勤一直在为润滑油事业奔走呼号。她不遗余力地传播合理润滑和提高整个民族工业润滑水平的理念。

    没有人怀疑,未来的日子里,我国润滑油研发水平的提升,将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坚守。

    “国内不足两千人的润滑油研发人口,始终致力于不断改善国家润滑油管理水平,为国家最大限度地在润滑油领域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廖国勤的心中,这个朴素的愿望集中体现了中国石油润滑油团队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气质。

    “一个没有梦想、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对于一个产业、一个企业来说,同样如此。”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是曾经面对艰难困苦,廖国勤都始终坚持这个信念。

    有了这样一支团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赢得这场国际润滑油“赛马场”上的“皇冠”之争。    

    本报北京4月28日电

分享到:
他为潜艇擦亮“眼睛”
五彩青春在热带雨林绽放
国际“赛马场”上的“皇冠”之争
团事新办 河南一青年微博入团
灌溉渠怎成“夺命渠”
澳门舞醉龙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