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
深夜12点,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的深宵外展小分队出发了。一队由团福田区委书记蓝海坡、副书记钟义应带领,穿着义工红马甲、手拿手电筒,沿着华富街道外围中心城区巡逻;一队由中心主任李英芳带领,在社区内巡逻。
在一个小花园内,深宵外展小分队碰到几名身穿蓝色校服的少年还在扎堆聊天。蓝海坡主动上前打招呼,以交朋友的方式接近他们,留下名片后说:“有空来中心坐坐。”
这只是团福田区委所属的华富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开展青少年关爱活动的一项内容。
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
深宵外展源自香港。香港的深宵外展队已经常规化、专业化,由于成功进行了连续性的城市青少年危机行为的心态干预,深宵外展已成为香港社会一项核心的社工项目。
香港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从12岁到25岁这个年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深宵“夜青”。一些边缘青少年因为失学、失业,作息不规律,深宵往往是他们消磨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
地处深圳中心区的福田区华富街道,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和地域环境与香港非常接近,年轻人的生活状况也有相似之处。经过一番调研,团福田区委、华富街道党工委牵头,于2009年12月成立了深圳市华富街道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华富中心”)。
华富中心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定位——深圳唯一一家通过了民政部门注册认证的民办非企业,专门提供社区青少年公益服务的专业组织。
毕业于中山大学的蓝海坡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研究社工问题,并积极投身其中。“成立专业化的半官方社会机构,在规范严谨的运作机制下,以社会组织模式独立运作,可以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服务青少年,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样本,在未来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3年的运作,在辖区进行了20多项具有标本意义的个案辅导,以及集体创意社区活动,华富中心在辖区居民心中扎了根。2010年,深圳团组织决定在全市推广该模式。
“养成”教育补足社会教育短板
肖林(化名)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小学时,母亲再嫁,他又遭遇继父去世的重大打击。上初中后,肖林变得沉默、不愿与人交流。有几次,他突然跟妈妈说,真想跳楼,不想活了。
肖妈妈既担心又紧张,这时她想起了华富中心,马上打去电话。很快,社工罗玥开始定向服务,他用微笑开始了危机干预活动。
开始时,肖林不愿到中心来。罗玥便上门服务,以打球、下棋的名义主动接触肖林。在一次次运动后的聊天中,肖林开始向罗玥敞开心扉。原来,问题出在母子的沟通方式上。
通过找肖林的母亲聊天,罗玥发现他们母子间沟通不畅,很多时候,母亲的讲话方式让肖林无法接受。罗玥与肖林的母亲做过一次坦诚的交流,指出了她平时对待孩子的方式问题。
去年9月,肖林升上了初中;最近几个月,肖林成绩稳定,情绪正常,有时候还会穿上红马甲来华富中心做义工。
诸如这样的案例,在华富中心还有很多。“在物质条件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现代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和陪伴却少了,尤其是家庭中这种情况还会更多”,华富中心提倡一种综合性的“成人化”教育,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做好事要宣传,将正能量要辐射出去,让帮助人成为一种快乐,恰好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专业化社会教育的不足。
把正能量传导到周边
华富中心的社工共有8名,都是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生,普遍年龄小、工作时间不长,有的刚接触社会。
“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帮助别人解决家庭问题,刚开始时让人非常不能接受。”蓝海坡说。但是,这些自己还是孩子的社工到岗后,一边接触工作,一边学习成长,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让人刮目相看。
社工们从20岁到28岁不等,他们刚刚离开校园,更能理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社工们知道孩子们爱打桌游,就从这些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中寻找共同语言,让大家打开心门。
有了沟通就有改变。很快,那些每天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不愿意跟人沟通也不知道该如何跟人打交道的孩子开始变了。没过多久,社工们欣喜地发现,原来一进门就乱扔书包、不听指示、不守秩序的孩子们开始变了。他们不再一窝蜂地进门,而开始有秩序地签到。有的孩子还会主动当班,负责维持秩序。
社工们都觉得,自己不是为了做义工而做义工,而是要从中得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善于分享,才能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把正能量传导到周边,让我们自己和服务对象都能理解爱与责任,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团福田区委书记蓝海坡告诉记者,未来华富模式将在福田区9个街道得到复制,该中心也将成为区域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在更大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