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保送北大的经历,让田妍很难再摘掉好学生的帽子。
半年前,田妍被保送本校硕士,没有人意外——在北京大学四年,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并多次赴华盛顿、纽约、赫尔辛基等地参加国际交流。这些都让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校园全能牛人”。
这样一位传统意义上的“三好学生”,面对“为什么”时的回答却是“因为好玩”。
比如,参加诸多国际交流的理由仅仅是,出去体验体验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而说起让她取得保送北大念本科资格的中学时代,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她除了“讨厌”也很难找到第二个词来形容。
2006年,田妍拿到了学校保送北大的文科名额。在这次保送考试中,她的数学考了满分;3年前的中考,她是那届学生中唯一的一个数学满分。这让不少同学以为田妍是数学高手。
就在那次中考前的一次模拟考试中,田妍的数学成绩从原本前10名跌落至50名开外。乖乖女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反感考试的想法就是在那个时候有的”,她开始在意并讨厌“在他人监视下的学习”。
紧急备战之时,田妍却把自己反锁在家里读书。妈妈“急了”,赶紧找大夫咨询。大夫的解释是“可能是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就是想静一静”的田妍心里很清楚,自己绝不会因为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她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好:“通过成绩和数字来向别人证明自己只能让自己进入死胡同。”
那时候厌学“厌”的只是一种“为别人学习、被人盯着看”的学习环境,而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她倒是很乐意和自己较劲儿,哪怕过程是艰苦的。
在北大读本科时,田妍学的是小语种乌尔都语。刚开始接触这门语言,需要反复练习诸如清浊音、大舌音、喉塞音等普通话中极少用到的发音。练习的时候需要把舌尖轻轻向上卷起,接触上腭,与此同时舌面边缘也要起作用,这就需要把口腔前边的出口全都堵住,然后仰着脖子用力往外吐气,时间久了,很容易缺氧而晕坐在地上,加上北方人的舌头比较僵硬,田妍这个地道的北方女孩儿没少吃苦头。
可是因为自己“对这种发音方式感到好奇”,她从来没有叫过苦,并最终成为班里第一个发出大舌音的女生。
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田妍也属于被家长、老师、亲戚们一路推着往前走的孩子,多数时候处于“被选择”的状态:高考选择学校是冲着北大这百年的名校牌子来的;选择专业时是考虑到冷门一点比较好就业……
面对不喜欢的事情,她第一选择不是放弃,总会先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因为不到最后,永远都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喜欢的那个机会”。
拿乌尔都语这个鲜为人知的小语种来说,上完大学第一节课,田妍就有了一种“上当”的感觉——没有200人上课的大教室,没有学生可以随意在课堂上打盹……“完全背离我以前对大学生活的想象”。
“确实累。每天学习如此冷门的专业和如此枯燥的语言,有时候自己也觉得很迷茫。”直到大二,田妍第一次去巴基斯坦,发现那里人们的生活很安逸,上午10点街上还到处是中老年人在晒太阳。这与她此前在媒体报道中了解到的巴基斯坦完全不同。
走进巴基斯坦的市场,一个卖橙汁的巴基斯坦商人忽地跳到她面前,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问道:“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中国人。”田妍满怀狐疑回答道。
听到这个答案后那人脸上的笑容瞬间展开,并递上她一杯橙汁,“给你,不要钱,免费的。”
“我们常听说中巴关系好,但却想不到有这么好。”田妍事后回想起,“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永远不会有这么感性的认识。”
这成了自己从稀里糊涂到热爱的转折点。
“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我们喜欢的,哪些是我们不喜欢的,这都是未知的。”田妍说,学习的时候很多人感到很枯燥,只有在运用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最近,田妍为了更好地研究南亚诗歌,又打算开始学习波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