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5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年轻人为什么爱旅行之二对于年轻人来说,增强在旅行中的学习能力或许比单纯挑战自然更有意义……

大众户外时代呼唤怎样的旅行观

实习生 高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04日   11 版)

    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享受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但是观念上的大意往往会造成过程的中断和结果的失意。无论是标志牌还是提示语或者户外避险知识,在他们挑战极限的狂热心理下,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北京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认为:“户外时代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到来,国人的旅行观念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健康科学的观念在旅游活动中有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年轻人来说,增强在旅行中的学习能力或许比单纯挑战自然更有意义。

    唐人立:挫折让我去旅行

    四年的大学时光有两年多在路上,走过200多个城市,拍下300多张照片,今年23岁的唐人立用这些数字诠释着他的大学旅行生涯。

    这个还未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学生,于3月29日在北京798艺术区eyecoffee咖啡馆举行了个人摄影展——“逃学去旅行”。“我没有请策展人,场地、展厅、进行网络上的宣传推广都是自己一手操办,多亏了朋友们的帮助。”唐人立说。当被问到“逃学去旅行”这个名字会不会惹来非议时,唐人立笑着说:“‘逃学’并不是荒废学业,而是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大学四年我没有挂过科,而且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旅行也是丰富专业实践的一种手段。当老师们知道我的成果之后,他们也说,唐人立,好样的!”

    18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挂满了澄澈的天、曲折的路、淳朴的脸和新生的初阳以及消逝的晚霞,地上也铺着各种色彩绚丽的照片,这些都是唐人立在沿途拍下的人和景。当问到旅行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唐人立说:“是沿途那些热情善良的人。”

    唐人立是南京人,选择独自旅行的动力,源于第一次独自走出家门所遭遇的“挫折”——“差点儿在镇江火车站前露宿街头。”他说。这一次经历激起他旅行的冲动,也让他彻底爱上旅行。

    和很多将旅行与职业分得很清的人不同,唐人立当前的梦想之一,就是找一份和旅行相关的职业,但是这个梦想要实现仿佛还有一定的难度。“我曾经参加过‘非你莫属’,但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工作。”从去年的7月到10月,他用了整整110天,环游了甘肃-新疆-西藏-尼泊尔-西藏-四川一线,作为给自己的毕业献礼,“旅途中怎样的人都有,怎样的事都会发生,一路都是未知的精彩,这便是旅途。”他说。

    李龙:微博是给家人看的

    “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10月28日,15个月单车环中国30580公里;我要用我唯一的一次生命去争取实现更多的可能。”这是李龙在新浪微博中的简介。 

    从澜沧江漂流探险队队员到单车环中国旅行者,再到职业户外运动领队,李龙将自己定位为“旅行者”。虽然他认为“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很害人”,但是也会将自己的动态及时告知家人。“我不会让他们担心,我的新浪微博最初就是建给妈妈看的。”李龙笑道。

    但是,旅途难免有危险相伴,安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李龙一直强调的。“就像很多的旅行者最怕遇到狗一样,你不要跑,不要怕,要镇定,要正视它,因为狗是没有耐性的动物。面对困难也是一样,要正视它,要有安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李龙没有参加过专业的训练,对他来说,常年的户外经历或许就是最好的锻炼。关于旅行安全的经验总结,他说:“不要侵犯别人,晚上不要独自出门,我们都经历过生死,都怕死,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危险,什么是不危险,能够保证自己在安全的范围内行动。”

    在他的概念里,旅行者与旅游者是有显著区别的。“旅游是一群人的事,而旅行是一个人的事。旅行是一种感受,是跟当地人接触的一种体验,融入到他们日常的生活中去。旅行最大的诱惑是跟人的交流,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魅力。”他说。

    旅游史研究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的郑焱教授在《旅游的定义和中国古代旅游的起源》一文中写道:“旅行的重点在‘行’字,人们是要通过‘行’来进行政治、宗教、学术、商务等活动,游览并不是它的主要目的;而旅游的重点则是‘游’字,游览就是它的最终目的。”

    “借用别人说过的一句话,做到‘平等’、‘尊重’、‘参与’才是真正的旅行者,真正的旅行者是深入到当地人中间的。”李龙嘿嘿地笑道。

    天人合一 敬畏自然

    “我在北京,24岁,最想去尼泊尔,一个人。你呢?”这是前些日子,人人网的旅行小组中一张普通的话题讨论帖,却在几天里引发了将近700条的讨论,回帖者旁若无人地说着自己的梦想之旅。“我在天津,26岁,想去希腊,两个人;我在淄博,28岁,想去西藏,一个人,可是没时间;我在北京,25岁,想去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两个人……”

    曾经,有网友总结出旅行的33个理由,“远方有故事”和“旅游是为了看到不同的景物”以及“旅游是为了吃到不同的食物”等理由分列榜单前三,而其余的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古人的旅行相比,今人的旅游仿佛说不出意义,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

    但是越来越多的户外安全事故,游客与旅游单位、旅行社、导游之间的纠葛,显然已经暴露出现代旅游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古人旅行观中的优秀成分,比如说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始终保持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吴必虎说。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后体现在旅行活动中。《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谢灵运的“山水,性之所适”、苏轼的“凡物皆有可观”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旅行观念中的体现。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在西方人崇尚挑战和征服自然的时候,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魏晋南北朝被学者们称为中国旅游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政治的动荡不安使文人墨客们放情于山水之间。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适意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常现于字里行间。而“乐山水”“游山水”、“爱山水”、“好山水”也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频频出现。乐、游、爱、好体现的正是国人追求与自然圆融安处的广博胸襟。对于现今崇尚挑战自然的大多数驴友来说,重新审视古人的天人合一理念,或可引发一些思考。

    中国现代社会是各种观念杂糅的社会,适时地回溯历史方能把握未来,对于旅游亦是如此。曾有人说过“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对于旅行,何尝不是这样。

实习生 高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04日 11 版

大众户外时代呼唤怎样的旅行观
全国旅游系统表彰先进
中国游艇经济何时“游”起来
从观光游跨入休闲度假
门票是一道坎
华润雪花《中国古建筑》央视首播
万事达卡启动“无价北京”活动
加拿大旅游局明星代言人展开全国招募
唐山滦州古城“五一”开街
主题团日活动在“北大红楼”展开
跟着光影游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