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5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外军透视

瞄准20年后的战争

温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04日   10 版)

    有人说,军队的任务就是作战和准备作战。作战自不必说,准备作战中,核心便是军事训练。

    训练场上,大概没有比“像作战一样训练”的口号更让人耳熟能详了。但这个口号又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训练所瞄准的“作战”,究竟是过去已经打过的仗,还是未来没有打过的仗?如按过去的作战经验进行训练,那是否能跟上未来战争的发展?如按未来战争的要求进行训练,那么谁又能预测未来的作战样式呢?

    这就像美国陆军副总参谋长皮特·基亚雷利在美陆军冬季论坛上所说的:“为了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去训练是枉然的;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不可能预测未来的仗怎么打,否则我们就要为其所羁绊。”

    于是,美国人又在“像作战一样训练”后面又添了一句——“像训练一样作战”,把训练的目标放到打赢20年后的战争上。

    添上一句话,看似简单的文字游戏,却是一次理念的变革,开辟了“设计战争、未战先胜”的新模式,带来的是军事训练实践的一场风暴。

    军事训练从重复过去到探索未来

    “像作战一样训练”是典型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军队总结上一场战争的经验与教训后,更新原有的训练体系,形成新的训练目标、内容和方法,然后在下一场战争中付诸检验。这种“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的发展模式,是冷兵器时代和机械化时代战争形态演进缓慢的产物。那时,两场战争之间,技术进步不明显,武器装备存在代差的情况少,上一场战争中凝练的知识足以给下一场战争以指导。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为军事训练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促使了各种新概念武器的研发应用。

    技术决定战术,装备的频繁更新使战争的变化日趋加快。同在伊拉克,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和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相隔仅十余年,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从上一场战争中得到的经验,在下一场战争中可能毫无用处,甚至会带来血的教训。

    上世纪末,俄军继承苏军的传统,一直迷信于二战时期的大兵团作战方式,对于阿富汗战争的教训也没有过多反思,机械化条件下的作战思想与训练理念桎梏着俄军的发展,社会的动荡也限制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高技术训练手段的应用,令俄军在几次车臣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本世纪,俄军才逐步走上军事改革的快车道。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战争对军队的要求在提高。代表着人类伦理的各种国际法、国际公约等规范,对军队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精确打击、有限打击等作战理论。

    作战与训练互为一体,对作战的要求就是对训练的要求,训练环境不仅要考虑到作战的各种自然环境,还要体现政治环境、经济状况、人文传统、民族性格等因素。再者,信息化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自身“价值连城”不说,有的连发射的弹药也所值不菲,还有的本身属于精密装备,实装训练的折损率大。经费的压力,也使过去那种以实装为主的训练不能持续,需要一种新的训练模式出现。

    让训练场成为未来战争的实验室和组装车间

    基于以上原因,于是,在军事训练中,“用训练设计战争”逐步成为共识。

    实际上,战争设计自古就有,成功的战例大都是军事家设计出来的,从冷兵器时代的“围魏救赵”到机械化时代的诺曼底登陆,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但这些设计,大都是个体劳动的产物,而没有预先实践。信息化战争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仅靠手工作坊式的个体劳动难以完成对战争的预先设计。

    军事训练的作用就此凸显。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技术群支撑下,军事训练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还成为设计未来作战的主要手段,训练场成了未来战争的实验室和组装车间。

    海湾战争前,有两个美国军官突发奇想:在作战前能否先设计战争。如果可以,那怎么把设计变成现实?回答是靠训练。

    这一思想迅速被采纳。

    于是,美军按照预先的设计,把部队拉到类似战场的地形上,进行了高强度、高难度的实战化训练。然后,按训练总结的程序拟定作战计划,按训练的节奏控制实战进程。结果,战争过程与训练程序相当吻合,战争结局与演习结果差不了多少,前者成了后者的“克隆”。

    在美军主导参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军事行动等,无论是战争的进程,还是战争的结果,几乎都在美军战前设计的控制范围之内。

    英国人发明了坦克,而成功运用“闪电战”的是德国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训练是不流血的作战,作战是流血的训练”。训练和作战犹如一对兄弟,作战是训练的延伸和检验,有什么样的训练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战场表现。

    实战牵引训练是军事基础规律,但训练又分为几个层次:一流的训练主动引导作战,二流的训练积极追随作战,三流的训练被动应付。

    因此,军事训练在追踪实战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人的能动性将训练的功能进行放大,超越过去的作战,在下一场战争中实现“像训练一样作战”,使作战成为训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20世纪80年代,美军确立了“提出理论—作战实验—实兵演练—实战检验”的策略,在历次战争中,没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经验的部队,却演绎了一场场经典的现代战争之作,超前的军事训练居功至伟。

    但是,一支军队要做到“像训练一样作战”,是需要多方面支撑的。

    首先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训练要引导实战,就应具备引领时代战争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处于时代前列的武器装备。

    训练的好坏会影响武器装备能力的发挥程度,但军事实力的硬件基础不在于训练水平,而在于武器装备水平,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

    但如果只强调硬实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武器论”的怪圈,软力量仍然值得重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累性,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美军作为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军队,具有雄厚的基础,首先具备了通过训练设计战争的能力。在几次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中,美军正是通过训练将作战思想融入到军事实力中,才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第二是先进的训练理念。二战前,英国人最先发明了坦克,而德国人没有。但德国人在训练时,把火炮固定在马车上模拟坦克,演练战法,最终成功运用“闪电战”的是德国人,而不是英国人。这就是思想的价值。

    追溯“像训练一样作战”的发端,固然有技术、装备、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还是观念的变化。

    任何一支军队,如果在观念上停滞不前,眼睛老向后看,学前人的、学别人的,一直在学习、很少去探索,就不会有先进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模式,“仗怎么打”也就没有了清晰的参照,亦步亦趋的后果将是沙场败北,成为失败的典型。

    第三是发达的信息网络。根据信息论中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技术每18个月就刷新一次,从而使信息处理技术水平每年提高10倍,各型网络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作战训练也早已从“以平台为中心”转变为“以网络为中心”,“网络中心战”也已深入人心。

    美军于1999年提出全球信息栅格(GIG)计划,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至今几乎所有平台都已联入GIG并实现互操作,成为美全球军事网络的一个节点。

    比如,作为GIG子项目之一的,由波音公司主导研发的空军分布式任务训练网络,就把分散部署在全美乃至全世界的飞机模拟器连接起来,实现了入网模拟器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支持美军飞行员在统一逼真的虚拟战场环境下开展训练,还可以联入更高级别的系统,与陆、海、空、海军陆战队及盟军部队共同参与一体化联合训练。

    第四是高技术训练手段。“像训练一样作战”这个看似违背传统逻辑的理念,前提就是组织富有前瞻性、拓展性的训练,使其尽可能地覆盖战场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依靠高技术所搭建起来的训练环境。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军研发出将标准军用地图和战场态势图在显示器上同时显示的“合同战术训练模拟系统”后,就走上了用技术优势探索未来战术的道路。在伊拉克战争开战前半年,美国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即构建了“伊拉克模拟战场”,设置了伊军编制、装备和士兵等作战要素,为美军参战部队提供了接近真实的全方位战场环境,使后来的作战成为训练的“翻版”。

    站在时代的地平线上,训练技术正处在新一轮转变的拐点上,信息化正在向智能化悄然迈进。美军正在和美国政府、学界、产业界和民间组织一道,实施一项合作计划,希望研发出一种单兵智能训练系统,使单兵训练走向实时与智能。

    可以预见,随着实战对训练要求的提高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发展,军事训练在实现人装结合、软硬融合的基础上,会更侧重于向探索未来作战发展,从单兵到分队、从战术到战略,都将实现“像训练一样作战”。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温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04日 10 版

高举旗帜跟党走 履行使命谱新篇
瞄准20年后的战争
总参广泛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武警阿勒泰边防支队送报上门惠民生
“我来背!”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