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五四精神引领我们的价值追求

——国防大学、中国青年报“五四”座谈会发言摘要选登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07日   02 版)

    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

    郭俊波:国防大学副政委

    公方彬: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

    陈昌峰:国防大学基本系六队学员

    孟祥青: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王毅:国防大学基本系八队学员

    司光亚: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教授

    邓海英: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十三队博士生

    李美华:国防大学防务学院教译室教授

    李美华:我们学习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要善于读事读人,向实践学习,向工作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

    张立: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讲师

    张立:作战目标决定力量运用,主攻方向攸关战役成败。事业的成功同样需要找准目标和方向。

    刘光明: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助理研究员

    刘光明:唯有把党、人民和国家置于最高价值主体地位,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才能不为私利所诱惑、不为挫折所动摇,始终把自己铆在党和人民赋予的事业上,脚踏实地成长为有大志向、大视野、大气魄、大才气的一代新人。

    编者按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而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创建人,大都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

    “五四”一代青年引领了20世纪的中国,至今仍然影响着21世纪的中国。五四运动孕育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起点,标志着中国现代精神之兴起。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就要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为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充分展现新时期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恰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之际,国防大学、中国青年报联合召开纪念五四青年节暨学习成才先进典型座谈会。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副政委郭俊波、政治部主任吴杰明以及中国青年报党组书记、总编辑陈小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本刊特发表座谈会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得青年者得未来

    刘亚洲

    胡锦涛总书记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总结党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深刻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由此可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来。青年是创造历史的生力军,更是创造未来的主力军。今天的青年塑造未来的中国。在未来征途上,我们党能否进一步兴旺发达,我们国家能否进一步繁荣昌盛,我们民族能否进一步文明进步,归根到底要靠青年人。可以说,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赢得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党要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坚强有力的政党,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优秀人才包括广大青年英才的集合体,这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我们党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也必须具有更宽的人才视野、更广的纳贤境界、更大的用人气魄,选拔、培养和使用大批青年英才。

    人民军队是青年集聚、人才集聚之地,是热血男儿建功立业的疆场。我军的一代名将,都是年纪轻轻打大仗,年纪轻轻打胜仗。新形势下,军队的发展和未来同样要依靠青年。今天的青年官兵,是军队建设特别是基层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完成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突击力量,同时又是未来我军的中坚力量。他们蓄势待发,任重道远。我军要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有效履行军队新的历史使命,就要更加关注关心广大青年官兵,鼓励和支持他们健康成长,把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军队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

    国防大学作为最高军事学府,承担着为全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军的一个人才高地,在中青年军事人才培养上必须具有战略视野。军委胡主席在视察国防大学时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军事人才,历来是我们建军、治军、强军的基础性建设和关键所在。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履行军队历史使命能力的要求,依据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政治素质、宽广世界眼光的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指挥人才,一批能够引领军事科学发展、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名家大师,一批能够站在学术前沿、不断提出创新观点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善于研究问题、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研人才。近年来,学校在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培养中青年教研骨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不少新人新秀崭露头角,在军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今后还要做得更好。

    环境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国防大学要具大气象,出大成果,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英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建设能使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校园文化。人才高地首先要成为一块思想高地、精神高地、文化高地。要大度容才。看不到人才最可惜,容不下人才最可怕。愿不愿、敢不敢用一流的人才,体现着领导的胸襟和气度。事业心有多大,容才量就有多大。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辈出的机制,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吃苦的吃香、优秀的优先、实干的实惠”,营造崇尚学习、潜心钻研的环境,让教研人员远离浮躁、抵御诱惑,锲而不舍、实至名归。

    坚守人间正道

    郭俊波

    以德为本,就是要使增强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成为青年成才道路上的不懈追求。青年成才之路是一条艰苦奋斗之路,要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人生价值,不仅要在各个专业领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且同时要在思想道德领域用心修炼、提升境界。

    当代青年成才的有利条件很多,遇到的考验和诱惑也很多。有的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投机钻营,耐不住寂寞,经不起挫折,守不住底线。在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前,在多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选择面前,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面前,很多青年在怎样才能成才成功的问题上产生了迷茫困惑。我的看法是,记住一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就是历史和规律,就是真理和人民,坚守人间正道就是坚守成功之道,否则,即使成名成家,最终却可能身败名裂。学习一个人——雷锋。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汽车驾驶员,为什么他牺牲后半个世纪一直是全党全国从上到下、各行各业的学习榜样,赢得了几代人的敬仰尊重,不是因为他的专业成就,而是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因为他年轻心灵中蕴含着的真诚、善良和美好,普通岗位上显示出的事业心责任感。无论在任何领域成长成才,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起作用,都有一些基本的准则要遵守。

    以德为本,就是要把切实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作为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首要任务。要认真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的“四个新一代”标准,培养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坚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军队,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任务,作为广大官兵的塑魂工程,作为以德为本的集中体现。

    五四的启示是责任和担当

    公方彬

    责任和担当精神可以穿越时空,矫正着我们的社会行为。五四精神的创造者让后人景仰,最关键的是责任和担当,有了责任和担当就拥有了话语权和说服力。一般来讲,我们并不缺评论家,更缺的是实践者,责任担当者。仅就道德而言,就没有多少国家的人们有我们这么重视,比如我们历史稍长的大学的校训都讲道德,西方少有谈及,但他们的道德似乎比我们走得远。究其原因,主要是说得多,做得没有那么多,甚至存在背离。五四精神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就是责任和担当,惟有民众皆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社会才能推向前进。

    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便确立“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的理念,努力用行为诠释和支持理论。其间最主要的就是30年来不间断的道德实践或社会担当。比如,自己已经拿出110余万元的稿费、讲课费、工资,资助了贫困地区的623名学生读书,其中343名考入大学,最早的受助学生已经成了科学家。有了这样的社会担当,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精神现象就找到了根本。也就是我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只有自己去做,才知道灵魂能走多远。”

    燃烧的激情可以穿越时空,让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精神创造和传播之中。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曙光初现,如何才能避免功亏一篑?很重要的是激发昂扬的民族精神,同时提升精神品质。看一下人类发展史,每一大国崛起都激荡着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有一种可以触摸的民族热情和豪气。换句话说,你不会看到一个大国在弥漫着暮气和腐败气息的情况下实现崛起。所以,在世界大谈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重要工作是激发民族精神,让“裸官”不再增长,让想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一“霸主”地位不会持久。

    诚然,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整个世界进入了相对平静,但我们仍然需要激情和高尚精神因子涌动于血管,保证不因庸俗而自甘堕落。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进而产生什么样的热情和激情。一句话,五四精神中涌动的爱国热情支持着我在思想和思想传播的道路上永远走下去。

    用世界眼光

    开拓军事前沿阵地

    陈昌峰

    2001年我从德国留学回来后,担任两栖装甲团团长,我想把留学学到的理念、知识运用到部队的建设实践中。摸了摸部队的底,几乎没有人能把什么是C4ISR回答清楚,全团也只是机关才有几台电脑,基本只用来打字。此时,部队的武器装备在不断更新,但一线官兵的思想观念和对现代装备知识的掌握与之还有较大的差距。

    经与党委一班人商量,团里一下子就买了50台电脑和服务器,组建起团里的局域网,强行推行无纸化办公,让官兵学习高科技有了抓手,对信息化建设有了信心。我还将从国外带回的100多万字的外军资料,加班加点进行整理,制作成10张光盘下发部队。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先后为官兵授课10多次,让官兵更多地了解当前各国军事发展现状,更多地了解对手,打开了官兵看世界的窗口。

    海军陆战队是一支对外开放的部队。任旅团长10年中,我参与组织了近30次外事活动,指挥过联合军演,接待过武官团到访以及美军拉夫黑德、康威等要员。也曾为我们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的学员们举行过加强营规模的“实兵、实装、实打、实爆”登陆作战的演示。

    2007年4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康威上将到访陆战一旅,我为他介绍装备性能、训练组织、作战使用,并亲自驾车让他乘坐,与他探讨国际形势、地区热点,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名中国军人不亢不卑,不仅了解自己,也了解世界,连陆战女兵都能用英语与他对话;虽然只是短短6个小时的交流,让这位美军上将对这支只占人民解放军员额0.3%的部队肃然起敬。

    让学习成为习惯

    孟祥青

    长期从事国家安全战略的教学和研究,我对“战略”有一种特殊的感悟。战略是“关于宏观和长远的筹划”。搞战略研究的人应该最讲政治,最顾大局,最守纪律。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更是如此。近年来,无论是在校内外讲大课,做课题研究,还是接受媒体采访,我始终牢记政治责任,主动贯彻中央大政方针,传递理性声音,坚持辩证分析,获得了良好评价。

    尽管有多年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经历,但我始终感到,战略这一学科入门容易,入道难。正如德国著名战略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说:在战略上一切都非常简单,但并不因此就十分容易。因为战略不仅是知识,更是理论,不仅是理论,更是艺术。战略不仅涉及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更涉及思维和方法。所以,近年来,我除了坚持阅读有关战略理论最新书籍以外,还阅读了大量政治家、历史学家的传记和回忆录,中外近现代历史和西方哲学史等有关书籍,收获很大。这些收获都在我的科研和授课中得以体现,也是一些成果能够引起反响,讲授的大课能够获得普遍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才之路,由一名普通的地方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国防大学的教授,是国防大学这个响亮名片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学习决定我们的境界

    王毅

    “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这是延安时期全党按照毛泽东同志“来一个学习竞赛”的要求,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的写照。当前,胡锦涛同志又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指出,“我们正处在知识更新时代、终身学习时代”,必须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

    信息浪潮的来临改变了未来的作战方式。未来信息化战争核心是人才的较量,谁掌握了数量和质量占优的人才,谁就掌握了打赢未来战争的制胜权。当前部队正在大力推进的新军事变革伟业,要求涌现出成千上万、各种各样的青年俊才,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忠实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培育和涌现各类军事人才的巨大舞台。乘此东风,我努力在实践中找准成才的方向,按照主题主线要求,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深化和拓展军事斗争准备。去年,武警总部在国防科技大学组织了一期高科技和信息化知识培训,我知道后积极申请参加了培训。我备加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先后精读了5本信息化教材,学会弄懂了10余个信息化知识难点,还结交了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朋友,成为我受益终身的“良师益友”。在平时行动中,着眼应对信息化挑战,自觉想信息化、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大力提高信息化素质;结合联合作战演习、复杂电磁环境训练、信息化模拟演练、信息化武器装备研制等内容,努力锤炼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决策水平,为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服务,为部队履行使命、完成任务服务。

    以使命为牵引

    司光亚

    一个人要成为栋梁之才,他的理想必须足够远大。我体会,远大理想不是个人出人头地、成名成家,而是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把个人价值追求和党的事业召唤、祖国的需要、军队的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中去。

    这一段时间,朝鲜发射卫星、印度试射“烈火-V”,我禁不住想起钱学森先生。他就是有远大理想的楷模。回国前他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他的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卡门,在临别时看了钱学森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之后对他说,“钱,你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过了我”,但钱学森却放弃一切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出自己毕生的才华!钱学森一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是全世界公认的杰出科学家,是中国人会永远记住的一代大师。我们尊重在国外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但我们更敬仰像钱学森先生这样把祖国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人。老一辈科学家是这样,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也是这样。

    2007年,我有幸作为军队青年英模代表参加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全国青年群英会,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代青年英模有了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从他们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对一个人的成功和成才是多么重要。这几年,我参加某项重大工程建设,体会也特别深刻。我们研制的大型训练模拟系统是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美国人把某些并不是最先进的模拟系统卖给北约、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几十个国家,却唯独对我国禁运。得知这一现状,课题组的同志们都憋足了一股劲,几年来加班加点、连续奋战,从没有人有过怨言。这里面,的确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追求。现在该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已经圆满结束,不仅研制成功了我军第一套大型训练模拟系统,更重要的是一批年轻人已经通过大工程的锻炼和培养,脱颖而出,成为我军作战模拟领域的后起之秀、拔尖人才。这又一次证明了没有军队建设的大事业,就没有个人的小成就,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事业中去,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在信念使命的坚守中

    邓海英

    我的成长经历使我感悟到,信念指引方向,使命催生责任。

    曾经的我,放弃了上安徽大学外语系的机会,走入军校,只为圆自己的军装梦,那时的我,并不理解这身军装的真正意义。以专业第一考入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研究生的我,毕业后分到北京军区训练大队从事教学工作,经历转型痛苦的同时,我也曾迷茫,拿到英国剑桥大学商务英语认证的我,可以在外企找到不错的工作,然而,数年军校生活的历练和野战部队带兵的经历,让我坚定了矢志军营是我无悔的人生选择。在组织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的内心始终满怀着对于政治理论研究的热情和热爱。报考国防大学博士生成为我内心的强烈渴望和向往。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让我一夜之间曾与死亡零距离。食道穿孔、气胸、纵膈大面积感染,没法呼吸的每一秒都特别难熬,极度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甚至让我想挣脱肉体的束缚,奔向另一个世界。在冰冷的病床上,我苦苦思索着生与死,人生的意义,职责与使命。我想,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而拥有了精神的力量,可以无限拓展生命的宽度。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原著的陪伴下,在哲学著作的精神砥砺中,我用知识使自己坚强起来,从精神上建立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终于,在近160名考生中以总分第三名,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取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分享到:
五四精神引领我们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