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今天下午结束了男子全能的争夺。令人意外的是,比赛最后一轮开始时,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在国内并无太大名气的年轻选手林超攀。如果不是郭伟阳在最后一个比赛项目上拿到高分并最终夺冠,本次比赛很可能出现国家队主力选手全部在男子全能项目上折戟的奇怪现象。其实,这正是中国男队目前全能型高手欠缺的真实反映。
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在赛后评价,此次全国锦标赛男子全能比赛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能是近几年国内比赛中最高的。然而,这却是一个低水平的竞争。
整场比赛都充斥着国手形形色色的失误,郭伟阳在鞍马比赛中掉下器械;张成龙在单杠项目上出现重大失误;滕海滨小瑕疵不断。正是几名国家队主力选手表现失常,让黄玉国、林超攀、周施雄等年轻选手有了可乘之机。整场比赛下来,已经很难看的出国家队主力与非主力队员之间的区别。
郭伟阳在这样一场竞争激烈却难言高水平的比赛中夺冠,连黄玉斌都感叹:“如今在国际比赛上,选手出现掉下器械的重大失误,是不可能再拿到冠军的。今天比赛的最终结果,其实也暴露出我们男子全能项目实力之弱。”
依照中国队目前的水平,中国选手已经不可能在伦敦奥运会体操男子全能项目上有太大作为。4年前,这一项目的世界霸主是中国选手杨威。因为实力远高出对手,杨威在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仍有能力夺得世界大赛的男子全能冠军。
北京奥运会之后,杨威、李小鹏、黄旭等一批老将退役,除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得主滕海滨之外,现在的主力队员几乎全部是单项高手。陈一冰被誉为“吊环王”,邹凯、张成龙以单杠、自由体操见长,肖钦强项是鞍马,冯喆是双杠高手。
黄玉斌表示:“中国男子体操之所以出现单项高手多,全能型人才欠缺,与中国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选择的发展路线有关。”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遭遇惨败,全队整体表现低迷,最终仅收获1枚金牌,未能完成夺得3枚金牌的奥运任务。
雅典奥运会之后,中国体操队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发展道路,在单项上寻求突破,以确保夺得足够的奥运金牌数。毕竟,团体和全能项目的含金量再高,也只是各1块金牌。因此,一直被中国体操队视为是与荣誉同等重要的团体和全能两个项目,不再受到重视。观察中国体操队现在的主力阵容不难发现,2004年之后成长起来的男子选手,绝大多数都是具有一到两个专长项目的单项高手,而像杨威、李小鹏、黄旭这样的全能型选手,基本上都是在2004年之前的奥运周期中培养出来的,包括目前中国体操队男子全能实力最强的滕海滨。
由几名全能型的老将担当核心,再加上擅长单项的年轻选手锦上添花,中国男子体操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8枚金牌中的7枚。不过,随着全能型老将在2008年之后退役,中国队已经开始为曾经选择的“单项发展道路”埋单。
如果说男子全能金牌中国队还可以放弃,那么,男团的金牌中国队就不可能漠不关心了。
尽管中国队在去年体操世锦赛上勉强夺得了男团冠军,但相比起全能型选手居多的日本队,中国队实际上已处于下风。
伦敦奥运会将施行533赛制,这意味着在参加团体赛时,各队不再是派出6人而只能派5名选手参赛。“全能型选手越多的队,在新赛制下越有优势。”黄玉斌表示,像中国队这样以单项高手为主的队伍,甚至要为如何排兵布阵发愁,“人员安排捉襟见肘。用全能选手吧,因为实力不够高,我们最终可能连前8名都进不去。完全不用吧,如果某个选手出现闪失,就会兵败如山倒。”
全能型选手的欠缺,直接导致了中国男子体操整体竞争力的下滑,但要扭转2004年以来的发展路线又极为不易。
目前已经在湖北省担任体操中心副主任的杨威就表示,由于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基层体操培养单位,很多地方体操队在选拔和培养体操小运动员时,也会侧重于发展那些有专长、更容易拿到金牌的单项选手。在尝到作为单项高手的甜头后,很多体操运动员也不愿意再向全能方向发展,毕竟练全能肯定要比练单项苦得多。
不过,重新打造全能型选手的培养体系已经提上中国体操运动的发展日程。黄玉斌今天介绍说:“我们在明年全运会上就会对单项运动员加以限制,规定参赛选手必须参加几项、而且必须达到多少分才能参加单项决赛,希望此举能让我们的体操发展道路不再偏下去。”
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