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5月1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生长在美国却独爱中国古典诗词

14岁华裔女孩南开旁听博士课

本报记者 张国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14日   12 版)

    张元昕在校园里为人介绍诗词。

    因为写诗为校园里一个土丘命名,14岁的美籍华裔女孩张元昕最近在南开大学引起师生关注。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这位同学虽然年幼,但已是中文系本科学生,出版了个人诗集,还颇受88岁的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著名诗人叶嘉莹教授的垂青,获准旁听叶教授的博士生课程。而她此前并未读过高中。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及对叶嘉莹教授的崇敬,去年秋季,13岁的张元昕从美国纽约来到天津,以留学生的身份入学,就读南开大学文学院。目前,经过校方允许,张元昕得以旁听叶嘉莹教授的博士生课程。为了陪读,张元昕之母邓路辞去了在华尔街的工作。

    张元昕与家人之间多以英语交谈,是个典型的“ABC”。邓路告诉记者,张元昕1997年年底生于美国。不过与很多中国小孩一样,她4岁起跟随外祖父母邓国光、曲奉先——两位古典诗词学者背诵诗歌。家人发现她不但认字、背诗很快,而且5岁时就写出了第一首五言诗。她小小年纪就有大量旧体诗问世,2008年自选了300首诗词,在大陆出版了个人诗集《莲叶上的诗卷》。

    2009年,张元昕从电视节目里看到叶嘉莹教授讲诗歌,深受感染,给教授写了一封信并得到回信。叶嘉莹在加拿大温哥华讲学时,张元昕专门从纽约赶去听了几次讲座。她的才华引起了叶嘉莹的注意。

    当时在纽约读中学的张元昕决定报考南开大学,以更好地跟随叶嘉莹学习。去年,她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及校方组织的入学考试,获准入学。

    今天4月,张元昕为每天路过的一处土丘写了首词,为其取名为“锦丘”,取“繁花似锦”之意。她和家人郑重其事地将这首词用白纸打印出来,写了一段说明,制成纸牌,立在旁边。

    “我是坐落在南开大学河边的一个小丘。我的名字叫锦丘。一天,一个过路的学生为我赋了一首词《蝶恋花·锦丘》。开满樱花和海棠花的小山坡没有名字多可惜,就叫它锦丘吧。”在纸牌上,她还恳求园林工人保留这个名字和这首词。

    她们本想买一块合适的能插在地上的木板,没有找到,就制作了纸板代替。这面纸牌果然被保留下来,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张元昕说,自己当时看到土丘上开满了花,每天去看看它们,有一天傍晚突然觉得“应该给它取个名字”,第二天早晨就作了这首词。

    她说,自然景色容易引起自己的感触,哪怕有时一片叶子落地也会令自己心动。灵感到来的时候,“笔就停不下来”。她还经常捡一些落花,带回家养在水里。

    张元昕还从外祖父母编著的《中国花卉诗词全集》中,挑选了大约20首描写海棠和桃花的古诗词,制成纸牌挂在校园里的树木上。她认为,这样可以让师生欣赏美丽风景的时候也欣赏到优美的诗歌。她说:“只要我们都学诗的话,我们的心灵会变得很美好。”

    这个戴眼镜的女孩眯缝着双眼吟诵起苏轼的《海棠》,脸上还略带害羞的神情。不过当说起古典诗词,她就变得健谈。

    她认为,吟诵的传统应该延续下去。老师叶嘉莹告诉过她,一定要通过吟诵,让诗歌自然合乎格律。

    除了学诗,张元昕还擅长弹钢琴。事实上,她在纽约读中学时,课业成绩很好。她幽默地表示自己很高兴目前“不必上高等数学课”。不过母亲邓路告诉记者,家里打算用其他方式为她补习高中课程。

    张元昕告诉记者,自己一般在早上写诗,“现在发现早上好像灵感越来越多了,很奇怪”。她同时觉得,自己的诗“都写得不够好”。

    她会挑出自认为较好的诗歌拿给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看,有时叶教授会帮她修改,评价她笔还太“生”。

    她说,叶嘉莹教授令自己眼界大开,几乎影响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她认真地对记者说,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方向”,将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打算从事教学工作,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她注意到,在美国的同龄人里,即使是华人,对中国古典诗词感兴趣的还是不够多。

    叶嘉莹叮嘱过学生,儒家的经典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张元昕认为,叶教授身上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她的学问和人品是浑然一体的,她温柔敦厚,你不可能不尊敬她、不爱她。”她觉得自己能做的是,“只好努力学习,回报她”。

    历朝历代的诗人中,突然“蹦”到她脑子里的是李白和白居易,“然后杜甫会蹦出来”,辛弃疾、苏轼、李清照、李煜,也都会出现。“很多时候这些名字一起蹦进来的”,所以很难说谁是她最喜欢的诗人。

    上学期,张元昕修了一门诗学研究课程。她从中学到,很多诗人一生往往经历过颠沛流离,才写出了伟大的诗歌。这使她愈发能够体会“文章憎命达”的含义。

    张元昕的家人刻意对记者保持低调,不愿女儿过早被奉为“天才”式少年,希望女儿能够少受干扰,潜心求学。而这位少女自己也从古人身上获取了这方面的智慧——她写过《惧成方仲永》一诗:“方子天才五岁赋,不学二十成凡夫。我今虽作诗三百,惧成仲永悔时哭。”

本报记者 张国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14日 12 版

14岁华裔女孩南开旁听博士课
陪女儿读书 读女儿的书
自强的人永远可以重新出发
人随心动
书伴心行
中学生办起爱心图书馆
父母没修行 孩子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