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豆腐渣频现,问题并非都出在监管

贺方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17日   02 版)

    近两年来,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各地保障房建设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却频曝墙体开裂、楼板漏水,这些“问题”被当地官方解释为建筑“通病”。而在其他一些省份,部分保障性住房被查出存在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等问题。(《新京报》5月16日) 

    对于频仍的保障房质量安全问题,不少人将其归咎于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监管力度不够。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因为既然房屋质量问题缘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那么为何同为政府监管对象的商品房并没有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更何况,政府对于保障房质量的要求事实上高于商品房,比如国务院反复强调的要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

    如此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之下,保障房质量还是问题频仍,除了有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跑冒滴漏”因素外,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投入水平并没有和其建设数量要求相匹配。按照保障房建设规划要求,2011年全国需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所需资金1.3万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5000亿元,其余800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来弥补。 

    相比商品房,保障房建设不仅投入产出比低,而且资金回流周期长,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都缺乏足够的参与投资积极性。另外,政府出资的5000亿元部分,也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比例问题。根据2011年初财政部公布的预算安排,中央财政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投入是1292.66亿元,虽然预算执行过程中有所追加,但大体看,中央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大概在10%-15%之间。 

    这样的状况说明,保障房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其建设负有直接责任的地方政府负担,其要么直接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真金白银,要么能够让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对保障房建设有足够的利益预期。可谁都知道,精明的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都集中在投资回报率高的优质建设项目上,保障房对他们没有太大吸引力。 

    同样,对于仰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建设更多的是责任而非收益。去年《人民日报》在关注保障房建设时,曾披露过东北某市的保障房建设政府投资账——算上拆迁征收土地的成本,公租房的建设成本最低每平方米也要2000元,国家和省级补助占600元,让市级政府在无偿划拨土地的情况下再补贴1400元太难了。窥一斑知全豹,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上的尴尬大体就是如此。 

    在必须建设保障房的“政治压力”和赔本的“经济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只好在保障房问题上玩“数字游戏”,或者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保障足够的数量。以武汉市为例,2011年该市保障房建设总量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可是,在光鲜成绩的背后,却是大量以旧充新、以企事业单位宿舍楼充当保障房的“贴牌”现象,而且该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爆出多处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楼房漏水等严重质量问题,被称为“楼脆脆”、“楼裂裂”。 

    如此尴尬对比说明,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房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再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也防范不住频仍的质量问题。

分享到:
这些年,我们一起贬损过的群体
豆腐渣频现,问题并非都出在监管
招安“魏桥模式”不应是大结局
不想当市长的村支书不是好支书
景区门票,比的不只是价格
辽宁非公企业团建驶入快车道
微言快语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