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透视教育焦虑系列讨论

接受有缺陷的教育现状
把焦虑化做平常心

王立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17日   03 版)

    几天前,正就读大学一年级的儿子来电话说,英语六级考试已经报名。我的内心真是感慨不已:那个在中小学时代排斥抵触英语课程、时常声称不喜欢英语的儿子已经彻底改变!

    十几年来,儿子学英语没兴趣始终是我最大的焦虑。即使我当初未雨绸缪地在他入小学时就为他选择了一所双语学校,即使学校采用的是国际教材、情境化教学方式,英语成绩不佳始终是他和我心中的结。高考中,结化成“刺”,被英语成绩扯了后腿的儿子没能进入第一志愿的高校。

    出人意料的是,儿子大一上学期过英语四级、下学期再冲刺六级。如此大的转变让我体会到,学习终归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兴趣和主观努力,家长完成教育任务的努力终归要靠孩子自己完美收官。

    只要方法得当,遗憾不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自从去年儿子考入那所“985”重点高校,周围与我讨论教育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多,事实上,卸下重担的我,当初也和眼下许多处在焦虑中的家长一样,有过不知怎样将黄口小儿培养成才的焦虑,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时也有过找不到他成才方向的迷茫。

    在漫长的12年间,我最深的体会是,平和地接受目前有缺陷的教育现状,把焦虑化做平常心。

    是对抗教育弊端

    还是带着孩子学会顺势应变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年轻妈妈,她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整天在网上搜索各种育儿信息,熟知各种教育理念,可以说,关注教育到了“疯狂”的地步,但又被各种理念所困扰,一会儿跟风批判高考制度是桎梏,摧残人性;一会儿又跟着批判公立学校太刻板,孩子成长目标难以实现。批来批去,反而自己被搞得焦虑,对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模式无所适从。

    作为家长,比起与现行的教育弊端相对抗,和孩子一起学会顺势应变,可能更重要一些。

    比如,近十几年来,奥数教育始终背负恶名,甚至还有“专家”言之凿凿:奥数只适合5%~10%的孩子学习。我不那么认为。

    记得1979年,李政道博士在科大少年班为“神童”们出的那道著名的“猴子数苹果”趣味数学题,曾经风靡一时,也开启了被“文革”掏空的无数混沌大脑的智慧天窗。也正是从那时起,启智类的数学训练题逐步流行开来。时至今日,接受过正规奥数教育的孩子已不计其数,其影响也延至第二代人。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就能理解并解答出许多类似的“神童”考题,与此同时,中国人出众的数学能力即使在发达强国也赫赫有名。

    以我儿子为例,他只是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上学期的三年里,每周双休日的一个半天和寒暑假中连续两周中的每个半天,接受了系统的奥校学习,这项学习让他学会并建立起了数理逻辑思维方式,也奠定了此后六七年里初高中理科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而对我来说,凭借奥校不错的成绩,在“小升初”时,儿子被区里最好的3所市重点中学初中部同意录取,彻底化解了家长的小升初焦虑。

    从现实层面看,一方面是社会舆论将奥数学习“妖魔化”,取消奥数学习的声浪从未停止过;另一方面,则是各重点中学每年都未停止过通过奥数考试进行争夺生源的大战。

    许多学习了奥数的小学生,无意中竟在小升初大混战中屡屡获胜,其原因不言而明:接受过奥数教育的孩子,在中学阶段适应和驾驭数理化课程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人,也更容易在中高考中拿到好成绩。

    在我看来,并不是只有5%~10%的孩子适合学习奥数,恰恰相反,从早期的思维训练角度而言,大多数的学童都可以适应基本的奥数学习,思维转换的强化训练反而会提升孩子的想象空间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参加奥数重量级竞赛并拿到好名次,那才是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才能做到的事儿。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与其在“小升初”、“初升高”时向重点中学交纳大量“黑钱”,助长凭关系、凭金钱升学的教育毒瘤扩散,还不如让孩子学一点奥数吧,即使不能靠成绩获得升学红利,至少可以令他们在接下来的初高中数理化学习中多一些轻松和自信。

    高考、课外培训饱受诟病

    但不能否定存在高考基本法则

    目前的高考制度也饱受诟病,说“学生的学业水平和驾驭学科知识能力是不能量化的”,“高考更多比拼的是一些高中学校应对高考的技巧,有时甚至是各高中猜题和押题的能力”。

    在去年的高考中,我儿子的学校虽是市重点,但考生们在某一学科全面考砸。该科的全校最高分,也只上了其他重点中学的平均线。家长学生怨声一片,后悔3年前选错了高中。

    而那些高考牛校之所以牛,是他们掌握更多的高考出题思路,很多时候高考的出题专家也来自其中。

    所以不能苛责家长们不惜代价选择名校,也不能苛责孩子们靠大量的补习提高成绩。正因为不在北京的高考“牛区”——海淀和西城,我孩子的成绩是吃亏的。

    “成绩较量在课堂之外”已成应对高考的基本法则。

    其实多数高考牛校的学生参加的补习班更多,家长自发攒班更是其他学校学生家长所不能及。“补习班文化”在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存在的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同样大行其道,成为东亚文化的一个鲜明标志。说它是应试教育的怪胎也好,说它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弊端也罢,但它就是能让学生离理想的大学更近一些。

    不管你是否承认,这就是目前中学教育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必经之路。

    陪儿子走过高考季,虽然感受了诸多遗憾,也时时感觉着力有不逮之无奈。但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像人生一样,遗憾之余常常峰回路转、给人意外之喜。

    今年春节回家,儿子收到了英语四级通过的消息,兴奋地咧着大嘴给我来了个大大的拥抱。这拥抱让我深切感受到他对父母十几年来付出心血的那份感激,以及卡在他心中十多年的英语学习障碍的坚冰已融化。19岁的儿子重新出发,新的赛程里,起跑线和终点由他自己掌控。

分享到:
碱北村的“教育逆动”
碱北村为啥“不要”免费义务教育
接受有缺陷的教育现状
把焦虑化做平常心
幼儿使用iPad阅读仍需谨慎
60支队伍将赴美参加全球最大青少年科技大赛
201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