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樊未晨)“教育发展追求的首先是优质、然后是均衡、然后是特色,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如果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个模样,那是我们最大的不称职。”5月17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的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孙鹏谈了自己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看法。
虽然海淀区只是北京市的一个区县,但由于辖区内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中关村等众多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园区,海淀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同时,由于海淀区辖区较大,而且农村地区所占面积达到50%,因此,海淀区的教育也存在着城乡不均衡和校际不均衡。
为了缩小城乡和校际间的差距,海淀区采取了一系列做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利用学区开展的“携手工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在该工程的框架下,中关村一小与双榆树一小、中关村三小与知春里小学、人大附小与彩和坊小学、万泉小学与西颐小学结成了“好伙伴”互助学校。这些学校互派教师、共同教研、共享资源,用4年的时间迅速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不过,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一刀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孙鹏说。
现在不少地方试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换制,孙鹏认为流动一定要适度,尤其是校长的流动,“挪一个地方确实能让校长换一个视角看教育,但这种流动的前提是,不能对一所学校已经形成的文化传统造成影响,否则就会毁了我们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最好的学校,是我们的理想。”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说,“虽然这样的理想还不能马上实现,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