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海边走,就是不湿爪。人在网边立,鱼就跳不停。”
这几句颇有打油诗味道的顺口溜儿,说出了宁海的一张“名片”——海产品养殖大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宁海人是天天少不了海鲜的。
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下子勾起了观众对美味的念想——各类食材,各式做法,各种色香味俱全……在宁海,因为靠海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食材的新鲜反倒让做法显得没那么多奥秘了。
宁海人对海鲜的做法主要有两种:葱油和盐水。宁海姑娘李素娜的爸爸有一条渔船,她看爸爸打渔时拉起海面上竹棒,竹棒下面的竹筐里就是捕来的鱼虾。爸爸打渔回来后,把新鲜的海鲜放进锅,倒点水、加点盐,稍煮片刻,便可端上餐桌了。这样简便的做法,既省时又保持了原汁原味。
“如果是平时,我妈妈就会去市场买五六十元的海鲜做饭,五菜一汤轻松搞定。”李素娜说。
对于一个认为“海鲜”就是鱼的北方人来说,进入宁海酒店的厨房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气去做的事情。有一种戴着钢盔的“怪物”着实能让人倒退几步,这种怪物学名叫做“鲎”,暗褐色的鲎有着6只如钳状的附肢,尾部还有一条很长很锋利的尾剑。
服务员热情地从池子里捞出一只雌鲎,却不料连出一只雄鲎,在春夏繁殖的季节,雌鲎雄鲎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
据介绍,鲎是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
如果没有勇气品尝鲎这种怪物,跳鱼这种外观良善的海鲜,还是不容错过的。狡猾的跳鱼是来宁海必尝的美食之一。因为是两栖鱼种,跳鱼最喜欢在退潮后的海滩上跳跃。宁海三门湾的滩涂是产跳鱼的地方,当地渔民用小巧的锄头挖开跳鱼洞寻找跳鱼,除杂洗净之后,椒盐一炸就是一道可口的小食。
说到海鲜,不能不提甲壳类和贝类。“我们宁海人吃饭,吃进去和吐出来的东西一样多。”宁海资深驴友“秦天霹雳”在吸吮两粒螺蛳的间歇这样说。
“秦天霹雳”的面前摆好了特质的香醋和酱油,那是吃虾蟹等海鲜必备的蘸料。两个小碟中间,是一盘泛着油光的螺蛳。只见他用手指拈起一粒,轻轻一嘬,便吮入了螺肉,再把螺壳扔到另一个盘子里,发出“咚”的一声脆响。少顷,螺壳便被堆成一座小山,须请来服务员换餐盘。
果真如“秦天霹雳”所说,皮皮虾、蛤蜊、小龙虾、蟹子、珍钳、长街蛏子……每一种甲壳类和贝类都在宁海人灵巧的手里被剥去了坚硬的外壳。一顿饭下来,从表面看,满碟的甲壳看起来并没有减少分量,但肚子里已然变成了海洋世界,心也在这沿海小城的唇齿交错间卸下了负担。
别以为宁海只有海鲜一种美食,前童古镇的“前童三宝”也很有特色。地处白溪与梁皇溪交汇处的前童古镇四面环山,适宜种黄豆,出产的6月豆做豆腐特别好,做豆腐用的溪水又经地下过滤,特别清澈鲜甜。再加上祖传的做豆腐手艺,从磨豆到点盐卤一点不能马虎,最终用石磨手工磨制而出的豆腐堪称一绝。
做前童三宝之一的空心豆腐,脆而不碎,在生熟豆浆之间打上盐卤。在豆腐成型后,切成长条形的块,再放入油锅中煎炸后,外表金黄、中间呈蜂窝状的中空。蘸磨碎的椒盐,一口酥脆紧接着变成豆腐的香嫩。
遗憾的是,在寻访期间无缘遇见一场喜宴。李素娜说,宁海人在嫁娶、寿诞、砌屋等喜庆宴席上,有摆“四盆八碗”(四大盆凉菜,八大碗热菜)的讲究。“四盆八碗”音近“四平八稳”,又有春夏秋冬四季迎八方宾客的寓意。这一传统,据说起源于南宋,盛行于清末民初,颇有历史渊源。
听着李素娜的介绍,看着“扮潮干”、“烫银蚶”、“烩鱼胶”等“四盆八碗”菜品的图文,流口水实在是太过正常的生理反应。好吧,那就来当一回宁海的“回头客”,下一次一定要好好尝一尝舌尖上的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