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24日电(记者堵力)“过去,在某些中小学校校长的脑子里,学校是我的学校、资源是我的资源,学校成了校长个人的庄园,东城区推行的一系列维护教育均衡的政策,就是要将校长们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明确教育资源的公共属性,让教育资源为老百姓服务。”在今天教育部举办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系列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说,他们目前探索的“一长执两校”模式,就是让名校校长一个人成为同一学区的两所学校的校长、法人,负责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这样,两个学校就像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都流淌着共同的血液。
据悉,目前东城区先后在北京二中与二中分校,史家小学与东四七条小学,西中街小学与北新桥小学3对学校开始“一长执两校”的探索。他们试图以此培养一批好老师,用10年时间做大蛋糕,造几所新的优质学校。
众所周知,史家小学是北京名校,而东四七条小学虽与它相隔不远,却籍籍无名,学生大多是非京籍务工人员子弟。从深度结盟之后,史家小学每学年语数外三科至少一名教师流动到东四七条小学教学,并从小学一年级起实行“大年级组制”,实现课表套排、教师混编、任课老师统筹安排、课程一体化,并共享设施完备的实验室。
“这样做可以逐步缓解家长们对择校的忧虑。”史家小学王欢校长指出。过去,在名校老师心中,都是“你们学校、我们学校”,而现在王校长同时也是另一所学校的法人了,“七条小学的哪个孩子磕掉了一颗牙都是她的大事”。她现在说话口气也改成了,“我们史家”,“咱们七条”。据东城教委冯洪荣主任透露,已经开始有家长提出择校,要择东四七条小学了。
并非仅仅是强校对弱校的单方面帮助,在王欢看来,名校里也有解不开的教育难题。而七条小学的老师们不挑拣学生、对待那些带地方口音的孩子有耐心又很用心,对史家的教师也是触动。老师们都在为“教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个学校,幸福一方社会”努力。
目前,东城区已成立6个学区,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实现“学区化”管理模式区域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该区开展校际深度联盟,鼓励两所有差异的学校结成对子,通过实施设备、课程、师资共享等途径,共同提升教育质量,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目前,东城区深度联盟学校数量已扩大至20对,覆盖率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