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农村中,江苏省吴江市的开弦弓村并不起眼。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名字。
就是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庄,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探索工业现代化的道路。1929年,这里创办了一个现代化工厂——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在20世纪初现代工业冲击传统农村经济的大环境中,这个村庄的人,反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
他们没受过多少教育,有的甚至目不识丁,但他们一直在探索。
几年之后,一个年轻学者写了一本《江村经济》,将开弦弓村的故事展现给世界,并回答了“好奇的陌生人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这也是中国农村以平常面貌迎接世界目光的开始。
年轻学者名叫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现代社会学研究的奠基人。在他的一生中,他共访问开弦弓村26次,在深入考察、仔细“把脉”后,为开弦弓村、甚至所有中国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确实可行的建议。这也是他一生所奉行的信条: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
斯人已远去。
可问题依旧。今日,世界市场仍在影响着开弦弓村,影响着吴江,当然也影响着整个中国。与此同时,我们仍旧有许多内生问题。
面对同样的问题,这里人又开始了探索。就像1920年代的开弦弓村一样。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增加收入、增进幸福是他们始终如一的追求。
活力总在民间迸发。
于是,我们在大街小巷,看到了一系列活生生的例子。卖传统小吃的人,维持传统手艺的人,卖菜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散发出一种激情。他们有抱怨,有不满,甚至有过失望。但他们不气馁,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坚定,迎接社会转型。
活力也在知识中更加有目标、有力量、有方向。
费孝通的弟子刘豪兴,一位72岁的老人,已经在开弦弓村坚守30年。和他的老师费孝通一样,他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有计划地增进民众的幸福。
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知名学者在江村进行他们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情系城镇乡野,深入田间地头,不避繁难,不弃琐细,为这里的发展提出他们成熟的方案。
我们还看到,吴江市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批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走进这个城市。他们坚守在一些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默默地改变这里的生活。
活力也体现在政府的推动力。
这些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变吴江命运的政策:著名大学的校园招聘会上,总能看到吴江官员放下身段耐心介绍;到吴江工作的新人会被热心地告知哪里可以租房,去哪里办医保;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前三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100%奖励,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民间、学界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开弦弓村经历了一次次嬗变,吴江经历了一次次嬗变,这里的人也经历了一次次嬗变。民间的活力,知识的力量,政府的推动,三者的完美演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活力吴江,是一个有着蓬勃的创造力和无限发展潜力的吴江。
几个大学生记者,也许并不会有太多发现,但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是青年视角、少年精神、学院思维。青年视角关注发展的可能性,会让转型的过程少一些滞涩,多一些理想和浪漫;少年精神可以让转型少一些沉重,多一些激昂与灵活;至于学院思维,则会让转型更加科学,不重短期功利,更加注重发展中的人文和社会效益。这种视角、精神和思维,是转型期中缺少的,却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探索的意义,也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