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费孝通:

26次访江村

山东大学 陈立新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29日   05 版)

    费孝通先生的蜡像

    在吴江开弦弓村“中国江村文化园”中,有一座真人大小的石像。费孝通先生安然坐在椅上,身体微微倾斜,温和平静的笑容挂在脸上。

    他眼睛望着的,是与他的一生连在一起的开弦弓村。对这个村庄,费孝通寄予厚望。在他的一生中,他26次访问开弦弓村,目标只有一个:以自己探访得来的最可靠的资料解释中国社会生态的真相,治疗社会的痼疾。

    费孝通最著名的一本书,是他在1939年出版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也奠定了他在学界的地位。凭借此书,他于1981年获得赫胥黎奖章。这是人类学学科中的最高荣誉。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着重考察了“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并考察了现代化企业对这个村庄的影响。他在书中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

    在其后的岁月中,增加农民的收入,便成为这名社会学家心中的梦想。

    即使在1957年重访开弦弓村时,他仍不顾政治上的压力及其命运,为中央上书,希望中央让农村“发展小工业、恢复副业”。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经结束,开弦弓村成为单一的农业村。尽管粮食增产了,可农民感觉不如以前好。

    然而,其后不久,费孝通被指责为“恶毒攻击政府忽视副业生产”,进而打成了“右派”。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这名主张知识为社会服务的学者,竟然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就连村里的一些老人回忆起来,也发出感叹,“要是政府听了费孝通的话,农村的发展比现在要好得多。”

    政府虽然没听费孝通的建议,但是开弦弓村人却听进去了。1968年,开弦弓村又开办了一家机械化缫丝厂,一度让这里的人过上了好日子。在工厂被公社接管之后,开弦弓村的人并不死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他们又办起了工厂。

    村里的老人回忆起与费老在一起的日子也会说:“他不是大干部,但是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农村经济的事情,我们都爱听。孝通是我们村人,是我们村的骄傲。”

    2002年,92岁高龄的费孝通最后一次来到江村。在共计26次的调查研究中,每一次费老都是带着课题来的。每一个关乎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课题,费老都把开弦弓村作为切入点;同样地,开弦弓村也最早感受到科学理性照耀转型中的农村的光芒。

    三年后,95岁高龄的费孝通与世长辞。得到消息,整个开弦弓村泣不成声;男女老幼一起出动,最后送别他们敬爱的费先生,一如以往的每次送别。

    只是,费先生不会第27次返回。

    费孝通生前为自己写了墓志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的情怀。

分享到:
大学生记者访江村
26次访江村
这个时代这些人
馄饨阿姨的生意经
卖菜翁眼中的百样人生
情迷黑豆腐干
古钱币中的文化世界
没有招牌的招牌理发店
江南何处好 乐居在吴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