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情迷黑豆腐干

厦门大学 黄琬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29日   05 版)

    小店屋檐下挂着一块有“郑鼎丰黑豆腐干”的招牌。

    说是商店,已经有点夸张。店铺内仅有一条长约3米、宽约1米的长几。地面潮湿,光线很暗,空气中弥漫着黄豆的豆香味。

    郑建新是这家店的主人,正在给豆腐点浆。这是完成豆腐干最关键的环节。“决定豆腐干品质的就是点浆。”郑建新说。他做豆腐干已经有31年历史。

    吴江市的震泽镇有很多豆腐干的制作点,口碑各不同,差别就在点浆上。

    郑建新的点浆技术是从爷爷那里得到真传的。多年来,正是靠着爷爷的“秘诀”,郑家的豆腐干在当地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不时有一些开着轿车进入这个镇子的外地人,大包小包地买走他家的产品。他的店虽在一个小镇上,可是“产品却出现在苏州、上海一带”。

    “我的豆腐干制作技术,和别人有些不一样。”郑建新说。不远处,有一口大铁锅,炉膛里燃着的不是煤炭,而是木屑,不是明火,而是发红发热的木头。大铁锅就靠着这些木头慢慢地煨熬,“这种慢热可以让酱汁慢慢地渗透到豆腐干中”。

    2010年,当地黑豆腐干制作技艺入选吴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人把黑豆腐干制作当做商机,纷纷加以改进,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用锅炉加热,取代传统的熬制过程。

    可是,这家店的主人,依旧坚持自己的小作坊手工生产,不让自己卷入追名逐利的商业竞争中去。

    “我不会改手艺,顾客也想吃到原汁原味的黑豆腐干。”郑建新说。

    一名游客走进商店,郑建新笑着迎上去。“你看,我的生意不会差。”

分享到:
大学生记者访江村
26次访江村
这个时代这些人
馄饨阿姨的生意经
卖菜翁眼中的百样人生
情迷黑豆腐干
古钱币中的文化世界
没有招牌的招牌理发店
江南何处好 乐居在吴江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