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儿生来性格刚,赤胆忠心扶汉王,我也曾斩颜良诛文丑,五湖四海把名扬……”5月23日下午5点,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里飘出悠扬的童声、琴声。以几十名留守儿童为主的徽剧培训班学员,正在村里老艺人邵名钦指导下,认真排练着传统徽剧《水淹七军》。
记者看到,正在排练的孩子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得到了老艺人的拍手称赞。这些留守儿童每周三下午、周日全天和假期,跟着3位老艺人学习徽剧。除练习基本功外,他们还排演了《万花献瑞》、《龙虎斗》、《水淹七军》、《失空斩》等传统剧目。
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徽剧发源地就在绩溪县伏岭镇。如今总人口2.1万人的伏岭镇,外出务工人员5000多人,留守儿童有306人,他们中九成以上的人常年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相依为命。
为了关爱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了解、热爱、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近年来,绩溪县妇联组织积极与民间老艺人联系,组建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徽剧培训班,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伏岭镇中心小学等地,开展“牵手留守儿童 传承徽剧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
身着一件大红色绣龙戏服的朱雯静刚刚排练完正准备卸妆,一条灰色的大狗就出现在她身边绕来绕去。“它叫小灰,是来接我放学的。”12岁的朱雯静告诉记者,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浙江打工了,她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天清晨6点上学,一个人要走15分钟山路有些害怕,常常是小灰一路送她。
“雯静原来很孤独,想妈妈时,经常抱着妈妈的被子偷偷掉眼泪。以前上课她都不敢举手,学了3年徽剧,现在自信开朗了许多。”55岁的外婆邵观娟告诉记者,朱雯静原来没事就呆在家里,也没什么朋友。如今小姑娘在家经常唱徽剧、吊嗓子,去留守儿童之家和小朋友们一起看书,生活得很开心。
像朱雯静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全国约5000多万人,仅安徽省就有360万人。
全国妇联最新调研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十分集中,主要居住在中西部。安徽、四川、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的52%。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61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140%。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即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以上的留守儿童。”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对记者说,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最缺失亲情。
“农村留守儿童中,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务工5年以上,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约2%的父母与孩子常年无联系。”一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面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时,缺少父母的关怀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阴影。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撑起爱的天空。作为农村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省将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作为政府民生工程,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由省财政投入2616万元,在全省1308个乡镇建立基本满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课外学习和文化生活需求、设施较齐全、运转有效的活动阵地,并为每个活动室配置两万元的少儿图书、文体活动器材等相关设备设施。目前按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已建成活动室855所。
安徽省各级妇联、共青团组织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积极投入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活动,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代理家长”、“徽剧培训班”等形式,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常态机制。
安徽省妇联主席黄红介绍,近年来,各级妇联广泛组织“爱心妈妈”、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辅导留守儿童开展阅读、绘画、游戏等;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
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全国妇联联合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全国确定了26个试点市县区,努力创新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机制,探索有效的关爱服务模式。
全国各地妇联组织努力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民生工程,积极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父母大联盟、困境儿童救助等关爱活动。目前全国已建立留守儿童指导服务阵地37000多个,开展关爱服务活动4000多项,培训代理家长100多万人次。
本报记者 刘声